候選學生
真實體驗催生民主
中国报報導:陳艾琳
我們常聽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 而大學校園選舉是否也意味著是國家選舉的縮影?
其實,作為國家未來主軸的現代大學生,
無論你有沒有當領袖的壯志雄心,
都可以參與這難能可貴的過程,
從中學會一種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態度
大學校園選舉過程就像國家選舉的縮影,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專生體驗民主精神和學習關心社會。
在提名日當天,候選人在提議人和附議人的陪同下,一起前往由學生事務處特別設立的櫃台,接受提名與競選。
積極參與,積極投票,共同打造理想中的大學校園!
10月,是大學校園選舉的重要季節,校園裡掛滿了學生理事會代表候選人的傳單、大字報和布條,整個校園的場面熱鬧沸騰。
什么是校園選舉?它是學生爭取校園民主的平台,是通過公平議會選出適合的學生代表,負責與校方溝通,表達學生想法及要求,並對學生權益事項提出意見,而且選民也有權向候選人針對福利及校園政策的制定,提出要求。
換言之,它如同全國選舉的縮影,是民主制度中無可取代的程序,過程從提名參選、演說拉票、全校投選、計票監督,到為同學“伸張正義”、“據理力爭”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實,校園選舉的目的,就是從數以萬計的大學生中,選出“學生代表”,進入學生最高團體“學生代表理事會”,成為學生的喉舌,表達學生的心聲。他們不只是關心大專生的福利,也維護大專生的權利,例如辦活動的權益等。
因此,校園選舉不是候選人專屬的舞台,而是整個校園的重頭戲!
對領袖型的學生來說,校園選舉是磨練領導才能、加強組織能力的平台;對一般學生來說,校園選舉則是讓他們對校園民主和對大專政策參與權的初體驗。
無論是哪種學生,無論他是否參與,校園選舉的經驗都能延伸到未來的生活,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堂理論課之外的實務學習。
每當校園選舉期間,常會出現許多有關校園選舉不公正的新聞,如候選人被恐嚇、黑函、選舉制度不透明等,這讓意義非凡的選舉,矇上一層陰影……
盡管如此,作為“時代的眼睛,社會的良知”的大學生,卻不能因為覺得校園選舉的“政治化”而對它漠不關心,甚至全然避之。大家更應該通過參與其中,體現民主精神,共同打造一個理想校園!
【學生會】
學生會是代表學生向校方爭取學生權益與福利的(學生)最高團體,包括處理學生事務,如住宿、交通、膳食、校園活動等,學生會角色也包括針對國家政策與民生問題,提出意見和立場,並以實際行動參與決策與爭取過程。我國每一間國立大專和部分私立大專都有各自的學生會(﹡)。
﹡注:1975年政府修改大專法令之后,本地公立大專的學生會改為“學生理事會”(Majlis Perwakilan Pelajar�㹕ahasiswa, MPP�㹕PM)
【學生代表】
學生代表是由學生從一年一度的校園選舉中,一人一票投選出來。學生授權學生代表向校方爭取學生權益與福利,是學生的代言人兼領袖。學生代表可分為校園級和系院級,校園級的學生代表是由全校學生投選出來,而系院級的學生代表則是由該系院學生投選出來。前者猶如國會議員,后者則如州議員。
【大專法令】
“1971 年大學與大專學院法令”(Akta Universiti dan Kolej Universiti 1971,中文簡稱“大專法令”)通過,以管制大專生和高等學府,其中包括禁止大專生公開抗議和示威,以及管制任何違反政府的活動。大專法令于1975年修改,進一步禁止大專生在未獲得大學副校長的允許下,擔任職工會、政党和其他社會團體的任何職位,以及向媒體或外界發表任何言論或立場。
【學生自治】
在民主精神下,學生擁有自主權,自己處理本身的事務,同時也自我約束本身的行為舉止。
【投票】
在民主社會裡對于重大的決策,依公民意願,每人一票公平選出候選人或候選方案。
(摘錄自2005年《升學情報》第26期)
《輸贏不重要》
王澤欽
◆理大社會科學系畢業
◆學運現任組織秘書
◆理大前進陣線
◆06/07年度理大學生代表候選人
王澤欽:「大學生不要在大學裡隨波逐流,要好好認識整個校園。這是一個民主國家,大家應該積極參與討論。」
王澤欽指出,很多初進大學的學生往往被灌輸許多負面想法,如不鼓勵他們參與類似活動或組織等,造就他們害怕的心理。
當初他也不例外,本來想參與,或知道有些事是應該做的,卻因為害怕所以卻步。
“這些心情必須慢慢突破。很多東西本來是對的,卻被說得好像是錯的一樣。我曾經迷失在合理和合法之間,因為合理的事卻不一定合法。”
后來,他在害怕的情況下產生了憤怒,整個情緒的交錯,慢慢找到了突破。經過衡量,他不僅加入其中,還當了學生代表候選人。
“競選期間是滿壓力的,你必須站在台上面對台下三百多位學生,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還要派傳單,告訴大家為什么你要競選等。
雖然如此,競選過程還是一個很好的經歷,他從中學了很多東西,也看到很多事情。以至最后,塑造今天的自己。
“其實那時候參選,還有搞這么多東西的最后目的並不是要贏。基本上,贏只是意味著多了一位學生代表;無論輸贏,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只要學校有問題,我們就會想辦法解決。”
澤欽認為,大學是用國家資源來建築的,其中包括了很多人民所交的稅務。如果大學生在大學裡只是讀書、只是使用人民的資源,卻沒有為人民做事,那怎么說得過去?
“來到大學,意味著比其他人幸運,因為可以繼續使用人民的資源受教育。所以,我們應該要一起幫忙解決社會問題,應該要參與學校政策和有關學生利益的事。”
《過程受益多》
李順發
◆馬大工商管理系畢業
◆前馬大華文學會主席
◆前馬大新青年協會培訓組組長
◆任職銀行營運執行員
李順發:「大學生應該要有獨立思考能力,除了課業外,也要關心周遭所發生的事,更要對這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對于大專生不活躍于參與校園選舉的情況,有說是因為大專生不了解,所以就不投入。李順發則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能帶動的群體(如校方或學生),帶動大學生認識社會課題,所以一旦接觸少了,自然也就失去認識的機會。
“現在的學生,對整個校園活動和校園選舉的參與度很低,所以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打造理想中的大學校園。
“然而,大學裡推動這類醒覺的團體不多,目前大專團體多數是在辦活動,社會醒覺意識比較高的活動,則是少之又少。
“加上大學裡活動和團體不少,所以學生就會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從中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
另一方面,順發表示家長也是重要的角色。在整個校園選舉中,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教導或認知,甚至是支持。
“剛上大學時,很多學生因為不知道很多事,所以就容易害怕,也覺得無論什么情況都要聽話。
“其實基本上,是他們要了解自己的權益在哪裡,還有來大學后他們的角色是什么?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當然,他補充說,學生不用勉強自己,只要他認為可以做多少,要做多少,就去做吧!最重要是量力而為。
順發的大學三年都在各種忙碌的活動和學業中度過。他坦言,積極參與校園選舉活動受益良多,比如認識什么是校園選舉、怎么選一個候選人,其他的還有包括校園民主,學生的權益等。這些都是課堂沒有教的知識。
《參與更實在》
鄭屹強
◆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组畢業
◆馬來西亞青年大學生民主運動财政
◆廢除大專法令聯盟協調員
◆隆雪華堂助理秘書
鄭屹強:「選舉的意義不在于輸贏,而是教導學生有關學校的操作方式,讓學生們共同成長。」
鄭屹強在中學開始就養成閱報習慣,對社會課題和大專生課題也深感興趣。當時,他雖然知道有關校園選舉的新聞,卻覺得只是普通選舉,更不知道它目的是為了什么?
進入大學后,他加入一些推動校園民主和關心時事課題的團體,參與過程有快樂,也會看到平時不知道的另一面,大大開拓了他的視野。
“開心的是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人都有共同理念,要把整個校園推向一個透明、民主、自由的空間。
“另外,就是增添一些在課堂裡所學不到的知識,包括民主意識和社會議題的看法,這讓我跟其他大專生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屹強曾經是某學生代表候選人的助選者之一,那時的他從宣傳、拉票等籌備工作都積極參與,並從中看到可以學習的空間還很大很寬。
“那時的報名費、海報、傳單和布條的影印費,都是學生自掏腰包。但是,我們做那么多的目的並不是要贏,而是過程中有什么收獲。”
另外,他指出現代學生對校園競選有消極的心態,這往往源自于社會情況,因為父母和大眾不鼓勵他們參與,繼而造成無力感。
無論如何,他認為打破消極心態的方法,就是通過實在的參與,學生應該去了解、關心。
“競選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會輸,但最重要是參與校園選舉的整個過程,因為那是民主精神的體現。”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