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08

缔造多元平等,迈向公民社会

原刊于《民心第四期》

缔造多元平等,迈向公民社会 曾剑鸣、郑屹强

2007年末,隆雪华堂首次推出公民社会奖,一方面鼓励华团跨越族群乡宜意识限制,踏入公民议政领域,另外也鼓励跨族群合作,促进相互理解,共同打造公民社会空间,推进自由与民主实践。

这项奖项获得各界社团与公民组织的肯定,并表示希望此奖项能唤起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关注。

谢春荣(隆雪华堂公民社会奖筹委会主席、民权委员会主席)

1995年学者提出理念、2005年华人文化节开创跨族群参与,至到今天的公民社会奖,华社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华团必须走向开放,对公共事务有更多的认可与参与。公民社会奖是对各团体实践及其理念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但也不乏尖锐争议,唯有不回避,敢于伸张公民议政理念,捍卫自由民主的立场,才会建立公民自主的标杆。

Maria Chin Abdullah (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主席、前妇女发展机构执行主任)

我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不但给予了公民组织肯定与认可,也将会带动了更多的社区组织起来,一起建设公民社会。这能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杨有为(隆雪华堂社会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华社研究中心副义务总秘书)

公民社会本来是学者提出的概念,需要将其落实在民间生活,成为重要的思想概念,帮助推动民主。这个奖项也是对公民社会组织,乃至公民社会整体表现的评估,意在检讨,也在展望未来。另外,重视公民社会也是看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其实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并以此砥砺华团与时并进,不能固步自封,置外于社会变动之外。

V. Gayathry (独立媒体中心执行主任)

我认为隆雪华堂推出这个奖项,是积极的做法,是对公民组织很重要的精神认可。这个奖项不但使公民组织的议题得到关注,也传达明确的讯息,说明这些被提名的议题组织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议题。我衷心感谢隆雪华堂为马来西亚公民社会付出这一份力量。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执行长)

这个奖项提醒了华社必须重建对于公共参与的信念,抛弃依赖政党或族群代表的心态,积极与自发地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关心政治发展。其实早在独立后,华教领导人林连玉为华教奔走四方,与政党对话,就是扮演公民积极参与的角色,当然所谓公共也意味着必须走出族群的限制,关注普遍的议题。

Yohendra Nadarajan(国际特赦组织协调员)

这个奖项是对公民团体的鼓励,也是宣传公民社会理念的很好方式,我希望这会鼓励更多的社区组织成形,积极参与筹划地方性事务,发挥基层民主精神。我希望未来这项奖项能在非中文源流更广泛宣传,鼓励更多组织参与。我认为中文源流团体办这项跨族群的奖项是个很好的开始,能够培养休戚与共的精神,积极关注公共事务,缔造马来西亚人的共通感。

陈松林(隆雪华堂青年团团长)

政治出现变局后,这个奖项正切合时宜,部分非政府成员被吸纳进政党与政府,公民社会的角色更加吃重,要避免出现真空,应该不分党派,监督各方政党表现。因此,该奖将使人们更关注公民社会继续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

黄勇进(前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国内事务处秘书)

我认为这样不分族群的公民社会奖,将能促进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化解各族群公民团体的界线。作为华团,隆雪华堂提出跨族群、推崇普世价值的奖项,我认为这是值得各方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