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6, 2008

村长选举乃是民主之本


著名民主学者卡尔.柯恩说:民主即是民治,也就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为的就是要落实人民当家作主,而民主化就是扩大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民主化的过程中,首要加强的是民主的广度,也就是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比例,只有让民众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从而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才能够提高民主的深度,实质地推动民主化的过程。

适逢308后的马来西亚,人民都在期待一直在野推动国家民主化的民主行动党与人民公正党会在所执政的5州落实当年的承诺,而在执政前全力推动回复民主第三票运动的民主行动党更是人民在期待其行使属于州权限来恢复地方议会选举。在这过程中,民联五州都表示因为技术、法律与经费问题纷纷搁置县市议会选举,而雪州为表示落实的诚意,在州议会通过了动议将会落实地方议会选举外,也发表将会尝试在2009年落实村长选举。

在各方大谈地方议会选举与尝试设法落实时,我觉得我们必须回顾历史,到底当年的地方议会选举是如何与怎样落实的呢?根据前民选地方议员祝俊雄的说法,当年的地方议会其实就是今天的村委会选举,而不同的是当年的地方议会拥有相对比较大的权力,其管辖的范围也比较大,包括水务局、消防局、土地局等等,而随着地区的发展,当年的地方议会已经汇集成了县议会,后来更发展成为市议会或都市议会。除此以外,当年只有华人新村拥有地方议会选举,而马来甘榜都是采用委任制。

回看今天,我们竟然看到霹雳州行政议会通过只落实马来重组村的选举,而华人新村一律采用委任制,这岂不是开民主的倒车,让霹雳州的民主倒退吗?这样的做法,不禁显示了霹雳州的民联政府推动民主化的诚意与面对民意考验的信心。

乡村选举与地方议会选举一样不但是贴近民意表达,更是执政单位的中期检验,而当年的联盟(国阵的前身)就是因为施政不当,结果在地方选举逃不过民意的检验,纷纷在各地败下阵。除此以外,地方议会选举所考验的也是政党的组织能力与信心,当年的联盟就是因为抵挡不住社阵的地方组织能力与信心,才会以马印冲突的理由来冻结地方议会选举,然而今天的霹雳州民联是否也是犯下了同样的恐惧毛病呢?

乡村选举对于大马民主化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民众不但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对于民主的认知与人民拥有主权的信心,而且选举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政治教育机会,本来民众只能难得有每五年一次的政治教育机会,所以对于政治参与意识相对的低落,当若拥有每年乡村选举的话,民众能因为得到多次政治教育机会,从而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还能解决年轻民众对于政治冷感与厌恶感的问题,这是一举多得之法。

当民众的政治意识提高之时,民众对于政党轮替、敢于支持改变的信心也会随着增加,所以在来届大选想要在中央执政或以更多议席稳定霹雳的民联来说,除了可以通过这样的政治教育机会来加强人民对于改变的信心外,也可以通过乡村选举检验民意,从中评估自己的施政表现,并及时作出改善,这样的话才能继续执政,而政权就不会是闻反风而得,无反风而失。

正当人民在期待民联作出改变之际,民联应该在这自己的权力范围作出改变,就好像霹雳州务边选区在其下新村推行民选村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推出一些反民主化的政策,违背人民期待的事情,这样的做法不但损人又不利己,那就何必执迷不悟呢?所以民联应该记得民主是需要行动,方能让人民看到你的诚意,而不只是在高喊民主口号,这样的话,只会让人民看清你那虚假的民主面具。

所以,我祝贺元旦出现的大马第一位民选村长,希望他好好加油!

Monday, December 08, 2008

忙碌与宁静


很久没有在我的部落格写心情了,今天突然很想要写,就写咯。。。。。

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忙碌好像是我的代号,这个字跟着我好像很多年了,应该是从中一开始,我就不曾不忙路过,一直都是处于这个状况,所以有一天我跟小娟说起我要隐居的事,他马上摸一摸我的头,看看是不是发烧了,因为我俩一直都在解决的问题就是我缺乏时间。我有时会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脱离“忙碌”了,我不懂会不会觉得很空虚呢?因为我的生活一直都很“充实”。

其实我在想如果那天我得空了,我会开始写书,写我自己多年来的体验感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不然的话,我就到处旅行,周游列国。。。要不然就开始细读我收藏多年的书,一口气把他们读完,然后每一本都制作一本阅读心得,然后写书介,然后再把他们放编号,成立我的小图书馆。哈哈!!1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我看这等我得空时,自然就会东西做吧。。。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我是真的忙碌,还是我不懂得分配时间呢?还是我不甘寂寞,让我自己忙碌。。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懂。。。。。不过我懂的是我忙碌得很快乐,虽然很累,很烦,但是我确定我是快乐的。。。。

我觉得忙碌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我们需要在忙碌中找到一个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的时间,这个是我自己常常都会忘记的事,从前我都是用静坐的方式,让我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后来我用看戏的方式(很奇怪!!!)来让我自己身心休息,让我自己投入戏中,不许思考,只是让视觉充分享受,脑子充分休息,有时,我也会发呆。。发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时发一两分钟的呆,也是一种不错的休息。。哈哈。。。。

最后,我觉得忙碌应该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应该是忙碌的时候,你快乐吗?还是得空的时候,你快乐吗?或是吵闹时,你快乐吗?还是安静时,你快乐吗?那个才是最重要的事。。。。。。

希望我自己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洞叫重 越心甜》


《洞叫重 越心甜》

五十年古老的机器,

在哽咽、在流泪

一双双铜臭的黑手

在操着老机器


一对对的白手

啃咙!啃咙!

李的、莫的、柯的、吴的

应声而下!

老的、少的、

不属叶子的,

只有杀错,没有放过


霹雪点燃,万盏灯火,

谢师笔墨,家烧遍野

清清白白,安安分分

发财发财,万寿无疆

与你长征,无所不能

叶子冰法,一石二鸟

新新之策,失誉得财

田帐不清,难查不明

懂我之人,

教我不安,

总需离我万里

结我心愿

束他实力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新纪元与华教的张力


新纪元学院风波(新院风波)的争议不知不觉已经僵持快要半年了,有人说这场风波是一个毫不留情的内耗,也有人说这场风波的双方并没有路线不同之争,只要大家放下身段,争议就能解决。许多人都不敢于在这场风波中表态,以避免被标签,更有人因为未来可能涉及的利益关系,而不愿意介入而选择充耳不闻。

然而,我认为这场新院风波发展到今天,作为新生代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出声音检思,更应该在这场战中反思华教运动的张力与矛盾。而我觉得在这场新院风波中,其实是凸显了两方的路线之争、理念之争,而非只是柯叶间的意气之争或是派阀的保卫战。

雇主关系VS 战友关系

从两方的言语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对于参与华教运动伙伴的关系有不同的定义,几乎都是老板级的董事当权派认为华教运动的秘书处成员、新纪元学院的教职员都是他们的员工,必须听命于老板,而且必须遵守职场的纪律守则,假设员工对于老板有任何异议而无法合作的话,就请你离开或停止合约,老板不需给予任何理由,因为这是老板的权力,而俗称华教硬骨头派则认为,参与华教运动的伙伴关系是战友关系,因为大家只是在华教运动上于不同的位子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并非老板关系,而华教运动的老板应该是常年资助华教运动的华社,而非董事,所以董事应该听取民意,尤其是华教元老、校园主体的声音。

其实我认为,当权派的老板员工论放在在私人企业界确实无可厚非,毫无争议,但是放在以华教运动运动里,这确实应该有所争议,华教运动是一场具有包容性与结合各方力量的群众抗争运动,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来参与这场运动的人都不应该以员工老板关系来处理,因为他们到这里服务并非是加入私人企业般,基于钱途或前途,而是因为民族感召抑或想要推动华教运动的发展,所以加入这场运动,不但其动机与当权派加入华教运动是不分彼仲,而且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是相同的,要把这关系建立在战友的伙伴关系是应该的,如把它看成雇主关系反而是有点不应该。

除了这个关系论外,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关系论中看到华教运动所面对的局限问题,就是今天能够进入华教运动权力中心的人都必须是有产阶级、校董级人士,而那些无产阶级、非校董级却想为华教运动的人,只能够成为行政人员、教职员为华教运动献力,这个问题如果建立在之前的战友关系上,应该还能修复这个局限,然而如果当权派把其视为雇主关系的话,那就是并没有正视结构上所出现的局限,而沿用权力把战友排除门外。我认为,华教运动如果继续沿用修复方式来克服这个局限的话,以长远来看不能解决华教运动将会老化、资产化的现象,同时也间接地拒绝接受新生代、中生代参与华教运动,这个问题应该得到检讨与重视,不然的话,华教运动永远不能走出现有的框架。

由上而下VS由下而上

在这半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两方之间对于管理新纪元学院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当权董事派是沿用由上而下的方式来处理新院风波问题,不管是董总特大表决、新院执行董事会决定调薪、任聘新院长,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权派由上而下的领导方式,也就是上面当权派决定了,下面的人就必须跟从,虽然我不否定当权派在表决过程中可能通过了民主程序,但是这不代表合乎民主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校园由董事、学术人员、学生、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社区体系,在作出任何影响校园个体的决定前,都应该咨询每个个体的声音,尤其是占大多数的学生与学术人员的声音更加应该得到重视。

除此以外,当权董事派拒绝召开拥有各个体代表的理事会,以只有少数董事代表的执行董事会凌驾理事会来决定任聘新院长、委任遴选委员会、调整职员薪金等决定,还有的是超过半数学生与教职员所提呈的要求,皆没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回应,只是被当权董事派以一闪而过,这些种种显示了当权董事派缺乏校园民主精神的体现。

在校园民主的概念中,其实很清楚表明了学生与学术人员在校园的主体性角色与校园决策的过程应该是如何落实,当然新纪元学院作为以校园共治为精神的校园早就具备其中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拥有许多的合法缺陷,所以常年需要也是沿用基本共识来完善化这个机制。而在这场战中,更让我们能够深入的检讨新院校园民主机制中的缺陷,其中包括新院理事会的董事代表与校园个体代表不成对比的问题、理事会的决策权式微、校园政策决定过程的不透明等等问题。新院作为一间校园民主闻名的校园,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衍生到建立校园个体互相监督机制的问题,我相信我们都相信绝对的权力让人绝对的腐败,国阵政府的例子你我都有眼可见,所以新院的监督机制应该开始建立,那就能解决许多不透明化、董事会权力过大的问题,更不会出现目前一直谣传令人不安的账目问题或令人不安的雪邦校地问题。

除此以外,新院理事会董事与校园个体代表不成对比的问题,也就关系到校园主体民意能否有效传达的问题。国阵罔顾民意、因朋党利益而决策的例子,一直都是让人诟病的事情,因为理事会代表不成对比就好象选区划分不成对比的情况一样,会造成当权者能基于所囊握程序民主的合法性来做决定,而作出与民意相违的事,
所以新院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而做出改进。

妥协单元教育政策VS捍卫母语教育体系

在新院风波中,新院教育认证问题一直是两方在争议的课题,当权董事派认为新院应该为了得到高教认证而改换教学媒介体,这是因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替新院拿到认证为升格大学铺路,而柯嘉逊作了10年院长竟然没办法完成任务,他这样不但失职,而且可能把新院陷入非法办学的困境。除此以外,当权董事派甚至认同高教部有权力介入新院风波。

而华教硬骨头派则认为,新院科系认证问题并不是柯嘉逊的问题而是这个国家教育体制与单元教育政策的问题。而且作为捍卫母语教育教学的董教总应该在这件事情上争取到底,而不是向单元教育政策妥协,这个立场应该坚持。还有新院讲师与行政人员曾澄清说,新院并没有非法办学,因为新院有所有科系都已经拿到课程基本认证标准,已经合乎基本程序,但因为教学语言问题还没有办法通过最高的认证标准。而在于高教部介入事件中,华教硬骨头派认为当权派即将成为华教吴三桂,引国家机关入主新院。

我认为,作为目前华教运动领航者的董总应该正视《私立高等学府法令》中只容许国语与英语作为大专教学媒介体而妨碍了完整母语教育体系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向单元教育政策低头,向高教部作出妥协,这不应该是50年来捍卫母语教育完整性的董总所秉持的立场。还有,《私立高等学府法令》即将在下一季国会尾随《1971年大专法令》的修正案辩论通过后提呈1读通过,所以董总假设想要解决课程认证问题,应该加紧行动,动员所有力量施压要求高教部将这个条文修改,以容许母语成为大专教学语,全面性地解决认证问题,完整化母语教育体系,为母语教育运动立下一个大功。

虽然我不认同替当权董事派扣上吴三桂的帽子,但是我认同当权董事派对国家机关介入校园争议的论调,更加凸显了当权董事派严重缺乏校园自主的认知。我觉得,假如新院全权由一群缺乏校园自主、校园共治精神的董事来管理新院的话,新院变质的日子已去不远了,所以我觉得理事会由校园个体与董事互相制衡角色显得更为重要。

而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我们不禁要检讨到底新纪元学院虽然当年是由董教总一手创办,但是否应该就由董教总以绝对的权力来管理新院呢?还是应该委任另外一群具有学术素养的董事与校园个体共同来管理新院,以确保新院的健全发展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各位前辈深思。

担当面对VS避而不见

除此以外,我觉得作为华教运动主要领导者的叶新田在面对华教内部问题时,应该马上进行危机处理,更应该勇于面对校园主体的诉求,公开地向所有人汇报事情的来龙去脉,摆事实讲道理,让所有人能够清楚明白到底发生什么事,而不是像现在的谣言满天飞、突然出现的不安现象,这些东西不好好处理的话,只会让社会人士对于新院、华教运动失去信心,更会因为大家资讯不足、道听途说的情况下,而产生分裂,这将会对华教运动造成无比的破坏,这也是你我不愿乐见的事情。

虽然我不认同华教硬骨头谩骂叶新田的论调,但是说到厘清事实、建立信心方面,我对于院方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比较好,至少在问题爆发时,院方举办了家长汇报会、学生汇报会以挽回学生家长的信心,以免新院陷入退学的恐慌。同时,院方也因为这样而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这是应该被记上一功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挽回公众对于华教运动的信心与重新整合因此事而分裂的各方,董事与院方的新院风波公开汇报会是势在必行,不然的话,我们只会看到各方可能因为误导、误会而造成严重的分裂,而经过半个世纪辛苦所建立起来的华教运动也会因为这场浩浩荡荡的大分裂而走向末路。那我不禁想请问各位前辈,本来华教运动虽然结合各方力量,在对抗霸权国家集团已经相当乏力了,经过大分裂的母语教育运动,还有能力捍卫母语教育权利吗?

最后,我觉得华教运动是时候检讨与反思这场运动了,因为我不们难发现经过50年的洗礼,华教运动已经逐渐走向官僚化、僵化与老化的局面,所以华教运动作为一场抗争运动是时候从制度上转型以吸纳更多的人进入核心角色,同时重新整合所有力量,在国家民主空间尚未畏缩前,给国家集团大力一击,为华教运动奠下另一个旅程碑。

Sunday, November 02, 2008

308后公民社会的反思

公民社会是拥有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性而组成的行动团体。公民社会一般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 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执政集团、市场集团以外的第三部门,也是制约前两者的一个重要部门,而国家的民主化过程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8年是大马公民起义的一年,也催生了作为马来西亚历史转折点的308政治大海啸。在这年里,我国出现了三场具有象征意义的大集会,分别是律师公会的公正之行、干净与公正选举联盟的Bersih大集会与兴权会的Hindraf大集会。除此以外,在这之前还有多场由不同公民组织所发动的反对汽油涨价、通货膨胀集会、要求集会自由的人权集会等等。由此可见,公民社会对于推动民主化与对课题反应的积极程度是让人感到喜悦的。

本来,倡议、游说、施压是公民团体制约执政集团的三大利器。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308后的公民社会反而变得相对消极,除了一般式地发文告表示看法外,对于各种课题应有的施压行动却看不见有任何具体行动,就连一直在努力推动落实的资讯自由法案、地方议会选举被执政单位以种种理由搁置时,也没有作出任何具体行动来施压或进行游说工作,有者反而协助执政集团当说客,合理化其举动。

308后,各种公民组织热衷于协助执政集团进行建设工作,通过良好施政联盟成立各种各样的议题性小组与执政集团互动,但经过了半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看见任何实质的结果,而且公民组织之前积极地全力推动落实的咨询自由法与地方议会选举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禁让人们除了对这些小组的操作与效能感到质疑外,更让人们感到纳闷的是当雪州州务大臣宣布不提呈咨询自由法案时,作为全力推动此议题的公民组织也只是发文告谴责他而已,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施压行动。

除此以外,当发生律师公会论坛被民联动员支持者在外示威施压、有议员硬闯会场时,公民团体更展现了其尴尬不堪的立场;即使直到现在,那位硬闯会场的议员虽然没有得到任何惩罚或处理,但公民社会也视若无其事般地遗忘这件事情。还有当汽油高涨70巴仙时,公民团体也无法动员上街施压,反而是配合其策略伙伴而改到室内进行嘉年华式的造神集会。

经过308后的考验,大马公民社会曝露了其严重弱点与局限性。一直以来,大马的公民团体都是精英式的运作,而这样的运作方式造成很多公民团体不但是缺乏基层的支持,而且与基层人民的联系与了解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公民团体长期以来非常依赖政党的动员能力来进行施压行动。然而,当面对该政党成为执政集团的时候,公民团体的发动能力与影响力马上立竿见影。

所以面对这种尴尬情况下,公民团体应该要反思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精英模式,是时候开始转型成为基础性组织,到各地建立基层、与基层人民保持联系,以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动员能力,这是迫切应该要进行的事,要不然的话,公民团体是无法突破其局限性,也无法带动真正的公民议政,只会让政党继续垄断改革的议程,而让自己继续成为空中楼阁的楼主。

民联的共识在何方?

<被所谓多元进步的党报退稿的作品>

共识是一个你我都认同的一个理念,而在政党政治上,所谓的政治共识可以被理解为政治纲领,也就是一个执政联盟或联合政府所要共同推动的共识,或是共同认同的价值,谁也不可以违背这个共识,谁违背了这个共识,就是象征着他的离开。

308至今不长不短,已超过半年之久了,但是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看到号称即将要执政的民联推出任何共同的政治纲领,而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这个多元政党结盟体,在面对国阵所推出的财政预算案时,竟然是个别推出不同的预算案大纲来应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最后,后知后觉地推出了民联替代预算案,但也于事无补。

除此以外,我们也能在种种课题,例如宗教自由课题、916变天等课题上,看到民联之间的共识不但是缺乏,有者更是差天各地。这时我们不禁需要思考这个联盟 的合作与共识到底在哪里?难道只是在打垮巫统而已,那作为一个替代执政集团,那岂不是件可悲的事,原来被人民期待改变的集团,眼光是如此的短浅。

还是的是,在目前各方都拥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民联之间的矛盾还能够在“更伟大的理想”下放下来,枪口向外,但如果今天打垮国阵以后,民联之间的矛盾不但会在缺乏共识地一一表露出来,而且还会因为矛盾而逐渐分裂,把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拱手相让。

所以,我认为民联不应该在以种种理由拒绝正视这个问题,应该乘国阵还没有来得及复原之际,加强盟友之间的合作关系、沟通讨论的平台,放下歧见,建立共同的政治纲领,以解决之间的矛盾与建立共识,我觉得这是重要首先必须做好的事。

随着拉萨的释放、蒙古女郎案件的结束、电视清谈节目被禁,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纳吉化的时代,也就象征压缩自由时代的开始。民联应该对这个作出准备,并在灾难来临前做好事先的准备。而且随着这个时代的开始,也是国阵重新整合的开始,民联不能在国阵复原前做好准备、建立共识,那就会是民联灾难的来临,民联可能会面对自动瓦解的危机,因为相对于国阵,民联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是很脆弱不堪的。

华人企业界有一句话说,一间初创的股东公司不会在面对最严峻考验,面对股东分裂而公司解散,而是在公司赚大钱的时候,而面对内部矛盾分裂而解散合作关系,然而政党政治上也是一样,因为大家都是因为利益而走在一起,最后也会因为利益而分开。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明天~


明天有两个特别日子,第一个是废除内安法令大会,目前已经收集了311的团体联署,但是出席人数还是未知数,再加上今天政府又动用内安法令扣留一名社运分子,明天可能会很多人生气而出席,也有可能很多人害怕而缺席,但是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出席,务必支持废除内安法令。

还有一个就是,明天是我的毕业礼,终于毕业了,不过这种形式化的东西,本来不要出席,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唉呀。。。。。。

所以,大家记得,明天不来我的毕业礼不用紧,但是一定要出席废除内安法令大会,早上9.30在隆雪华堂。。。

记得!!!!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真實體驗催生民主

候選學生
真實體驗催生民主

中国报報導:陳艾琳

我們常聽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 而大學校園選舉是否也意味著是國家選舉的縮影?
其實,作為國家未來主軸的現代大學生,
無論你有沒有當領袖的壯志雄心,
都可以參與這難能可貴的過程,
從中學會一種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態度

大學校園選舉過程就像國家選舉的縮影,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專生體驗民主精神和學習關心社會。

在提名日當天,候選人在提議人和附議人的陪同下,一起前往由學生事務處特別設立的櫃台,接受提名與競選。

積極參與,積極投票,共同打造理想中的大學校園!

10月,是大學校園選舉的重要季節,校園裡掛滿了學生理事會代表候選人的傳單、大字報和布條,整個校園的場面熱鬧沸騰。

什么是校園選舉?它是學生爭取校園民主的平台,是通過公平議會選出適合的學生代表,負責與校方溝通,表達學生想法及要求,並對學生權益事項提出意見,而且選民也有權向候選人針對福利及校園政策的制定,提出要求。

換言之,它如同全國選舉的縮影,是民主制度中無可取代的程序,過程從提名參選、演說拉票、全校投選、計票監督,到為同學“伸張正義”、“據理力爭”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實,校園選舉的目的,就是從數以萬計的大學生中,選出“學生代表”,進入學生最高團體“學生代表理事會”,成為學生的喉舌,表達學生的心聲。他們不只是關心大專生的福利,也維護大專生的權利,例如辦活動的權益等。

因此,校園選舉不是候選人專屬的舞台,而是整個校園的重頭戲!

對領袖型的學生來說,校園選舉是磨練領導才能、加強組織能力的平台;對一般學生來說,校園選舉則是讓他們對校園民主和對大專政策參與權的初體驗。
無論是哪種學生,無論他是否參與,校園選舉的經驗都能延伸到未來的生活,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堂理論課之外的實務學習。

每當校園選舉期間,常會出現許多有關校園選舉不公正的新聞,如候選人被恐嚇、黑函、選舉制度不透明等,這讓意義非凡的選舉,矇上一層陰影……
盡管如此,作為“時代的眼睛,社會的良知”的大學生,卻不能因為覺得校園選舉的“政治化”而對它漠不關心,甚至全然避之。大家更應該通過參與其中,體現民主精神,共同打造一個理想校園!

【學生會】
學生會是代表學生向校方爭取學生權益與福利的(學生)最高團體,包括處理學生事務,如住宿、交通、膳食、校園活動等,學生會角色也包括針對國家政策與民生問題,提出意見和立場,並以實際行動參與決策與爭取過程。我國每一間國立大專和部分私立大專都有各自的學生會(﹡)。
﹡注:1975年政府修改大專法令之后,本地公立大專的學生會改為“學生理事會”(Majlis Perwakilan Pelajar�㹕ahasiswa, MPP�㹕PM)

【學生代表】
學生代表是由學生從一年一度的校園選舉中,一人一票投選出來。學生授權學生代表向校方爭取學生權益與福利,是學生的代言人兼領袖。學生代表可分為校園級和系院級,校園級的學生代表是由全校學生投選出來,而系院級的學生代表則是由該系院學生投選出來。前者猶如國會議員,后者則如州議員。

【大專法令】
“1971 年大學與大專學院法令”(Akta Universiti dan Kolej Universiti 1971,中文簡稱“大專法令”)通過,以管制大專生和高等學府,其中包括禁止大專生公開抗議和示威,以及管制任何違反政府的活動。大專法令于1975年修改,進一步禁止大專生在未獲得大學副校長的允許下,擔任職工會、政党和其他社會團體的任何職位,以及向媒體或外界發表任何言論或立場。

【學生自治】
在民主精神下,學生擁有自主權,自己處理本身的事務,同時也自我約束本身的行為舉止。

【投票】
在民主社會裡對于重大的決策,依公民意願,每人一票公平選出候選人或候選方案。
(摘錄自2005年《升學情報》第26期)

《輸贏不重要》

王澤欽
◆理大社會科學系畢業
◆學運現任組織秘書
◆理大前進陣線
◆06/07年度理大學生代表候選人

王澤欽:「大學生不要在大學裡隨波逐流,要好好認識整個校園。這是一個民主國家,大家應該積極參與討論。」

王澤欽指出,很多初進大學的學生往往被灌輸許多負面想法,如不鼓勵他們參與類似活動或組織等,造就他們害怕的心理。

當初他也不例外,本來想參與,或知道有些事是應該做的,卻因為害怕所以卻步。

“這些心情必須慢慢突破。很多東西本來是對的,卻被說得好像是錯的一樣。我曾經迷失在合理和合法之間,因為合理的事卻不一定合法。”

后來,他在害怕的情況下產生了憤怒,整個情緒的交錯,慢慢找到了突破。經過衡量,他不僅加入其中,還當了學生代表候選人。

“競選期間是滿壓力的,你必須站在台上面對台下三百多位學生,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還要派傳單,告訴大家為什么你要競選等。

雖然如此,競選過程還是一個很好的經歷,他從中學了很多東西,也看到很多事情。以至最后,塑造今天的自己。

“其實那時候參選,還有搞這么多東西的最后目的並不是要贏。基本上,贏只是意味著多了一位學生代表;無論輸贏,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只要學校有問題,我們就會想辦法解決。”
澤欽認為,大學是用國家資源來建築的,其中包括了很多人民所交的稅務。如果大學生在大學裡只是讀書、只是使用人民的資源,卻沒有為人民做事,那怎么說得過去?

“來到大學,意味著比其他人幸運,因為可以繼續使用人民的資源受教育。所以,我們應該要一起幫忙解決社會問題,應該要參與學校政策和有關學生利益的事。”

《過程受益多》

李順發
◆馬大工商管理系畢業
◆前馬大華文學會主席
◆前馬大新青年協會培訓組組長
◆任職銀行營運執行員

李順發:「大學生應該要有獨立思考能力,除了課業外,也要關心周遭所發生的事,更要對這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對于大專生不活躍于參與校園選舉的情況,有說是因為大專生不了解,所以就不投入。李順發則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能帶動的群體(如校方或學生),帶動大學生認識社會課題,所以一旦接觸少了,自然也就失去認識的機會。

“現在的學生,對整個校園活動和校園選舉的參與度很低,所以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打造理想中的大學校園。

“然而,大學裡推動這類醒覺的團體不多,目前大專團體多數是在辦活動,社會醒覺意識比較高的活動,則是少之又少。

“加上大學裡活動和團體不少,所以學生就會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從中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
另一方面,順發表示家長也是重要的角色。在整個校園選舉中,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教導或認知,甚至是支持。

“剛上大學時,很多學生因為不知道很多事,所以就容易害怕,也覺得無論什么情況都要聽話。
“其實基本上,是他們要了解自己的權益在哪裡,還有來大學后他們的角色是什么?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當然,他補充說,學生不用勉強自己,只要他認為可以做多少,要做多少,就去做吧!最重要是量力而為。

順發的大學三年都在各種忙碌的活動和學業中度過。他坦言,積極參與校園選舉活動受益良多,比如認識什么是校園選舉、怎么選一個候選人,其他的還有包括校園民主,學生的權益等。這些都是課堂沒有教的知識。

《參與更實在》

鄭屹強
◆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组畢業
◆馬來西亞青年大學生民主運動财政
◆廢除大專法令聯盟協調員
◆隆雪華堂助理秘書
鄭屹強:「選舉的意義不在于輸贏,而是教導學生有關學校的操作方式,讓學生們共同成長。」
鄭屹強在中學開始就養成閱報習慣,對社會課題和大專生課題也深感興趣。當時,他雖然知道有關校園選舉的新聞,卻覺得只是普通選舉,更不知道它目的是為了什么?
進入大學后,他加入一些推動校園民主和關心時事課題的團體,參與過程有快樂,也會看到平時不知道的另一面,大大開拓了他的視野。
“開心的是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人都有共同理念,要把整個校園推向一個透明、民主、自由的空間。
“另外,就是增添一些在課堂裡所學不到的知識,包括民主意識和社會議題的看法,這讓我跟其他大專生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屹強曾經是某學生代表候選人的助選者之一,那時的他從宣傳、拉票等籌備工作都積極參與,並從中看到可以學習的空間還很大很寬。
“那時的報名費、海報、傳單和布條的影印費,都是學生自掏腰包。但是,我們做那么多的目的並不是要贏,而是過程中有什么收獲。”
另外,他指出現代學生對校園競選有消極的心態,這往往源自于社會情況,因為父母和大眾不鼓勵他們參與,繼而造成無力感。
無論如何,他認為打破消極心態的方法,就是通過實在的參與,學生應該去了解、關心。
“競選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會輸,但最重要是參與校園選舉的整個過程,因為那是民主精神的體現。”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民权运动之春可能再现吗?

80年代是马来西亚华团民权之春,在那个年代的华团面对种种的镇压与不合理政策的落实,筹组力量面对挑战。当时所推出的华团宣言、国家文化备忘录,都是为了争取民主人权、公正平等而努力,当时面对许多挑战,华团依然坚守岗位,不分你我地结合各种力量对抗执政集团。

虽然在1987年后的华团面对被渗透、收编后,逐渐在改革的前线中退了下来,但是在1999年还是能够结合2千多个华团提出大选诉求,向执政集团施压争取应有的权益。然而,今天大马经过政治大海啸后,民主空间打开了,但是华团民权组织排除异己的举动频频发生、华团因为个人利益而内斗的事件从没有间断过,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应该发生吗?这样的斗争有必要吗?

如果面对强势政府的高度镇压时,华团都能够团结一致地面对挑战,但为什么今天执政集团身处弱势的时候,华团民权组织不乘机争取废除不合理的政策与法令,反而在内部进行文革式的清洗动作呢?华团领袖是被个人权力、个人利益冲昏了头,忘记自己本来应该扮演的角色、忘记自己组织斗争的目标了吗?

眼看内法安令的魔爪不断地在伸展、教育法令在国会进行修改辩论中,还有涉及所有民办大专的私立高等学府法令即将要开始进行修改通过,但是华团领袖、华教团体好像毫不知情地在进行内斗、内耗力量,所以与其各方人马不断地动员、笔战、互揭仓疤,进行还不留情的内耗,不如枪口向外,动员争取修改法令以容许民办大学使用母语教学、施压要求内安法令被废除,不是更加有意义?

所以,我大胆建议华团、华教团体与其动员内耗,不如趁着弱势政府正要修改私立高等学府法令的当儿,全力动员要求修改条文让母语能成为其中一个大专教学语,不就解决所谓的认证、升格大学的问题了,而不是要委屈求全地放弃本来坚守的母语教学来换取升格大学、文凭认证。

除此以外,不要忘记还有内安法令在我们背后随时准备张牙舞爪,所以除了争取修改私立高等学府法令外,华团领袖们更应该要全力支持联署由隆雪华堂、董教总、律师公会、废除内安法令联盟所联合号召的废除内安法令备忘录,并出席10月19日在隆雪华堂的废除内法令大会。
让我们一同把民权运动之春再次展现在马来西亚吧!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大学卓越之本-大学法

日前槟城理科大学获选为卓越大学(APEX Universiti),高教部誓言将要在5年内把它挤进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20名内。然而,我认为要推动国内大学迈向世界级卓越大学的行列,需要解决的是目前限制大学自主权、学生自治权、学术自由与校园民主化的大专法令,因为它就是妨碍国内大学迈进的阻石,而不是圈定一所大学来解决问题。

一间大学被认可为卓越大学,并不是因为这间大学的排行榜的排名而已,因为排行榜的评审考量经常更换,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排行榜而发展,我看不知道何时大马才能够出现卓越大学。

大学之所以卓越在于其校园学术的风气、学生素质、大学特点,而这些卓越之处要能够发挥与大学自主权、学生自治权、学术自由与校园民主化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校园良好学术风气的建立来至于学术自由的保证,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学术自由是一个不可缺乏的重要元素。学术人员必须要在得到学术自由的保障下,才能够敢于批判、敢于研究,而不是在每个研究都需要得到有关单位的同意、进入大学授教需要签署行为操守同意书,应该是每个研究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与发表,进入大学授教需要签署免于被干涉学术自由的同意书。

接着是学生的素质,如果我们要培养一群有素质的学生的话,我们需要的是给予这群学生发言、参与、自治的空间,通过参与校园管理、享受自由空间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实际的现实培训、培育了他们的独立能力,这样我们才会有素质的学生,而不是一群唯唯是诺的大学生。

还有的是大学特点,每间大学都有自己治校的特点,这样才突出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吸引别人进入你的学校。当然每个学校需要拥有自主权,才能落实自己的概念,而不是每间大学都依照高教部所拟定的概念来治校,依循部长的想法来发展,那大学怎么会有特点呢?缺乏自主权的大学只会沦落为落实执政集团意愿的工具,而不失去了大学独立自由与服务社会的精神。

所以,我建议要打造卓越大学的高教部大可以参考日前废除大专法令联盟所提出的学生权益保障法的蓝本逻辑来设立一个大学保障法,废除提倡压制自由的大专法令,改以保障学术自由、学生自治权、校园民主、大学自主权的大学法,以便国立大学能够共同迈向卓越大学的路,而不只有被选为天之骄子的理科大学。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种族法令可行么?

种族法令可行么?

最近,马来西亚因为一个巫统小领袖的一个寄居论闹得沸沸扬扬,所有人好像为了这个寄居论与寄居论者忙的不得开交,从国家最高领导的首相到市井小民都在为这件事情议论纷纷。巫统主席兼首相阿都拉忙着解决这件事情而头痛,虽然副首相纳吉已经道歉、阿都拉也指示阿末顿道歉,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因为论者觉得自己没有错,不必道歉,而华社觉得很生气地整天发文告谴责,充当华人英雄的马华、民政也忙着搞签名,后来还有人建议用煽动法令、内安法令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了百了。结果真的出动内安法令,但不是抓阿末顿,而是抓了报道新闻的记者陈云、专门爆国阵料的拉惹柏特拉和被诬赖报警投诉回教祈祷声量干扰别人的郭素

这时,有人开始反思说,如果我国有种族关系法令就好,那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因为可以通过种族关系法令来解决问题,内安法令就没有使用的理由了。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如果种族关系法令是用来压制别人不发出种族性言论的话,那个也是一个压制言论自由的法令,而这个法令跟煽动法令有什么两样?还是一个恶法?作为争取民主自由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到底这个跟我们在一直追求的言论自由是否有冲突呢?

我认为,在一个多元种族、宗教的国家,我们应该倡议的是一种理性的讨论、良性的辩论来作为互相沟通与了解的桥梁,而不是压制别人的言论,因为压制别人跟国阵把很多课题课题列为敏感的做法是没有两样的。所依,我们应该通过讨论来达致沟通与了解,而不是压制,因为通过压制,只会制造更多的隔膜与误解,那我国的种族关系到何时何日都没有办法解决,只会助长更多的种族情绪,替种族性政党增加更多的支持者。

虽然如此,我觉得在还没有进入理性讨论之前,有几样东西必须要先解决。第一,我们应该重新编写教科书中的马来西亚历史,因为在还没有进入讨论之前,我们必须确保所有人所得到的讯息是正确、没有偏见的,不然的话,这个讨论是没有办法进行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事项,如果政府不做的话,我看公民社会应该结合力量共同制作一个正确、没有偏见的历史教科书,并大力推广它,让正确的历史还原,那所谓的寄居论概念才不会出现,不然的话,根据马来西亚教科书所写的历史,华裔、印裔好像真的在独立前是寄居者,而像阿末顿那样只读教科书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会说出这种话,不奇怪吧!

第二是废除首相署底下的国民团结局(Biro Tatanegara)每年为公务员、大学新生所筹办的国民团结课程,因为首相署官员每年在这个课程里为老师、公务员、大学生散播错误的种族观念,煽动种族情绪。我们应该要马上遏制这个浪费纳税人金钱的课程,这个课程只会为祸马来西亚,而不是团结马来西亚。

第三是在尊重其他种族文化活动与其母语教育的前提下,加强青年学子之间更多的共同活动,以建立更多马来西亚人的共同记忆。在多年来的分而治之的国家政策下,我们需要带动更多的共同了解,促进各族之间的沟通,而这个必须是鼓励性,而不是强制性,不然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了。

第四是废除土著与非土著、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二分法。建国以来,马来西亚人民被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而造成不同的待遇出现,造成种族之间的不满与猜疑。所以,我们应该要求执政集团展现其政治决心,不要再以土著与非土著、回教徒与非回教徒来区分身份,因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而马来西亚就是以多元种族、多元宗教为其特色,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个独特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求所有要走多元种族路线的政党、联盟展现其政治决心,让人民对他建立希望。

最后,我还是认为只有通过更多的沟通与了解,才是有效的解决种族、宗教问题。当然,所谓的沟通与了解不是以种族代表性的领袖高高在上地沟通就能解决,而是不同群众之间的讨论与沟通,才是促进种族、宗教关系的关键。

还有我们也要记得一件事,虽然我们都急于改革、解决种族、宗教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该采用压制或是否决别人的基本结社权来解决问题,因为高喊捍卫民主人权的我们,不应该为了不好的人或团体放弃了基本价值,我们不能以正义之名来打压别人,今天有种族问题就要废除种族性政党,往后有宗教问题,是不是要废除宗教性政党?那我们跟以国家安全之名否决其他人自由的国阵政府有什么差别呢?

Saturday, August 30, 2008

916,人民的改革议程是什么?

916,人民的改革议程是什么?

眼看安华的916夺权计划近在眉睫,很多人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它的的到来,也有人抱着看戏的心态,等待观赏政治不可能艺术的戏码上演。我觉得作为公民的我们,不管我们是参与组织还是个人的,都不应该只是在等待这个可能会发生或只是个政治口号的916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几乎牵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不管是害怕916夺权计划的国阵还是声称要在916夺权的民联都在这个张力的过程中,互相拉扯、相互以不同的方式来得到人民的支持。

面对着这个张力过程,作为公民社会一分子的,应该采用主动态度参与两个集团之间的张力,乘机提出人民的改革议程,要求一个更加完善与健全的民主制度,为建立更加美好的马来西亚而努力。因为改革与带动国家进步本来的责任就不是政党人士一人独有的,公民社会也是背负着这个重要的责任,而且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吃重,因为政党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夺取权力,所以必然会有许多自身考量,然而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就是为了制衡执政集团与市场集团而出现的第三股力量。这股力量也就是所谓的人民力量,也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表现。

所以,作为公民社会一分子的我,就有几个改革议程供大家参考,共同推动。

第一,废除不符合基本人权的恶法。目前马来西亚所拥有的恶法包括:内安法令、大专法令、警察法令、危险毒品法令、紧急法令等。这些法令对于任何执政集团来说,都是用来排除异己的好武器与保护自己的好盾牌。所以任何一个执政集团都会对此爱不释手,但是这些都是危害人民的坏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要求民联展现其改革的诚意,签署一份协议书说明他们在执政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废除恶法,在会通过其执政的州属施压联邦废除恶法。

第二,落实地方议会选举。多年来的地方议员成为了执政单位奖赏基层或朋党的工具,所以造成许多贪污事件、发展不符需求问题、民生问题频频发生。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落实地方议会选举就是一个方案。虽然说民联所执政的州属已经开放30%的名额于非政党代表,但是不要忘记之前民联执政前所答应要落实地方议会选举。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求民联提出自己落实地方议会选举的进度表,不能再以法律条文或其他技术问题来拒绝落实,更加展现落实的诚意。同时,我们也应该施压要求国阵落实地方议会选举,而不能以一句没有意愿来推搪,应该说出具体的理由与原因。

第三,保障媒体独立与资讯自由。一直以来,媒体都面对每年更新执照的压力而不敢报道不符执政集团要求的新闻,或是缩小处理。而媒体是监督执政集团的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所以落实媒体独立、打开新闻自由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议程,有敢于揭发贪污舞弊、批判政策的媒体,方能让执政集团不敢轻举妄动,确保廉洁的政府处处可见。除此以外,执政集团应该要立法保障资讯自由,确保公民能够获得关乎公共利益的资讯,以监督执政集团的滥权行为。

第四,废除土著与非土著的二分法。建国以来,马来西亚人民被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而造成不同的待遇出现,制造种族之间的不满与猜疑。所以,我们应该要求高呼人民主权的民联展现其政治勇气,废除二分法,以改善人民的经济需求与改造社会结构来处理问题。废除二分法是民联展现人民主权取代马来主权的象征,这个也是考验民联想要推动多元种族、打造全民马来西亚的勇气了。

第五,回复真正的三权分立制度。马来西亚的三权分立制度是模糊的,这也造成行政权力过于膨胀,甚至凌驾其他两权之上。所以,我们应该要求民联或国阵解决这个结构性的问题,通过回复司法监督的独立权力、消减行政机构的绝对权力与成立更多的向立法负责的独立监察机构,如反贪污滥权监察机构来相互监督三权。我们必须要回复三权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的制度,以确保三权的健全发展。

最后,我觉得与其我们在期待改变的到来,不如主动要求改变的议程,因为人民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得到当老板的主权,而不是在等待政客、政侠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公民要相信自己所拥有的力量,要记得因为308826你投下的那一票,才让执政集团有了信心与力量。所以是人民改变了国家,带来了希望,而不是政党。所以主动提出改革议程,才是人民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在等待916的到来,因为这样的话,人民反而失去了主权。

还有,要记得V for Vendetta的一句话,“人民不应该怕政府,政府才应该怕人民。” 因为人民才是老板,政府只是人民的执行人员。

916,你相信吗?

916,你相信吗?

308大选后到826巴东埔补选,916夺权一直都是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高呼的政治口号,这个口号也得到了不少厌倦国阵腐败而思变的选民、投机的政客、担心易权的国阵成员党的纷纷呼应,有者强力谴责不道德、有者大力支持改变。这个口号在经过一系列的大力宣传与模糊的迹象出现后,很多人从不相信到开始很相信了,而所谓的这些人还包括了社运分子、华团领袖、学运分子等等。很多人再问,为什么连他们都相信了,这是不是真的呢?还是泡沫呢?

在大家都很相信与很期待916的时候,我不禁要开始问,那到底有谁懂此事是否属实呢?如果是民联的夺权大计,民联的成员党领袖懂吗?他们准备好了么?对于这个问题,以目前的表面分析,我相信这世上应该只有安华与号称被安华鸡奸的安华前助理赛夫知道夺权计划是否属实,因为安华是策划者,他肯定知道,而赛夫呢,据说他不但看过名单,而且还替安华安排过过档议员在国内外的见面。作为民联的成员党领袖如林冠英、哈迪阿旺懂吗?若根据日前东方日报的报道[1],林冠英应该是不懂夺权计划如何落实的,而哈迪曾在回教党会员大会回应会员说要支持他916夺权后的当首相时说道,等夺权后再说,因为我不是Mak Jenih,不会minpi-minpi Jenih(发白日梦),这也说明他其实对于夺权计划不怎么清楚与缺乏信心。那就奇怪了,连民联主要领袖都不清楚这个计划的进程,那这到底怎么一回事?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连民联主要领袖都怎么有信心时,为什么其他人都麻木地相信这件事呢?

我觉得从308大选后,人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因为308政治海啸打破了马来西亚建国51年来的不可能目标,就是国阵失去了5州执政权与国会3分之2的优势。这个希望让人民充满了力量,也对于领军打败国阵的安华充满了期待,再加上国阵再败选后,没有自我反省,反而互相指责、怪罪科技等。而安华在308后不但提出了许多符合民意的议程如:降低油价、人民主权、新经济议程等,而且还在日前的巴东埔补选大力胜出,更让思变的人民对他充满了许多期待、甚至对他起了幻觉,而忘了实际的理性分析916夺权的可行性。

除此以外,国阵在执政后再度提高油价,而油价的提高造成了通货膨胀、加剧了经济不景气的现象,让人民感觉到日渐严重的生活压力。再加上国阵老大巫统再败选后为了稳住基本支持盘,大搞种族、宗教情绪的举动,让人民更加感到厌恶与反感。还有首相经常的出尔反尔方式,例如首相宣布不会提高8月前提高油价,突然又宣布涨价了;首相说补选期间不降油价,突然又降了。这些举动让人民对于他的信誉大大扣分,所以不管反贪局如何有效率、首相搭电动火车如何亲民都没办法引起人民对他的好感了。

因为如此,大家都很相信916夺权计划,不是因为大家根据安华所给予的分析而相信,反而是因为大家过于厌恶现有的生活、现有执政集团治国的方式,激发了急于想要改变的情绪,所以很期待安华赶快夺权执政,来改变大家的生活、改变马来西亚。但是这个可行么?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不然期望越大、失望会更加地大。虽然说目前人民对于安华的迷信度,在916夺权失败后,他可能可以给予合情合理的原因来说明,大家可能还会相信、继续期待,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的是,今天作为人民的我们,到底是要求好的相互监督与公平制度来改变现有的马来西亚还是麻木地期待好领袖执政后,会为我们带来美好生活呢?不要忘记,好领袖会因为拥有权力后而变质,而好的相互监督与公平制度就是确保他变质后被失去一切的最佳武器。

大家,你要好人还是好制度?看看台湾,你就明白咯!

Monday, August 25, 2008

发誓、斩鸡头还是法定宣誓书?

最近马来西亚刮起一股“发誓”风,尤其是越靠近巴东埔投票日,越多人加入发誓的行列,从号称被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鸡奸的前助理赛夫到贵为国家第二号人物的纳吉副首相,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的行为到回教堂发誓,一个是发誓自己被安华将那话儿放入屁眼,另一个发誓自己跟被C4炸死的蒙古女郎没有任何关系。不久之后,霹雳州前州务大臣达祖罗斯与马华霹雳州唯一的议员马汉顺也跟风,一同挑战霹雳州州务大臣发誓或斩鸡头证明该州行政议员所涉及的贪污案件是虚构的。

发誓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最近才流行的玩意?其实发誓这种东西,在80-90年代的华人社会非常流行,与回教徒发誓不同之处,就是华人社会的发誓除了也是到宗教场所、有宗教师证明外,还需要一头鸡与一把刀,因为华人社会的发誓,需要斩鸡头以示认真。在那个年头不知道斩死了多少只可怜鸡,但是纠纷与真相都没有水落石出,发誓的人有没有得到上天应有的惩罚,至今都没有人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死了很多的鸡。

发誓是早期人类试图寻求超然力量来解决问题的必然诉求。而在法律还没有成型之前,发誓可能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纠纷解决机制。而发誓就是建立在发誓者跟他所相信的真主之间的协议,在现实上你没有必要为你所发誓的东西负责。所以马佛青总会会务顾问钟汉源居士就曾表示:佛教不鼓励信徒发誓,对经书发誓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不会有作用。。他说:一个人做过些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对他的言行举止负责。不需要随随便便发誓,毕竟经书不可能会为你的行为负起责任。

后来经过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法律的成型后,发誓这种东西除了保持原有的传统地位外,开始转型有了一个法定的地位,那就是法定宣誓statutory declaration)。

根据前律师公会主席杨映波律师,一份宣誓书的成立必须根据程序进行,任何人皆可前往宣誓官面前宣誓,由宣誓官签名后便形成一份法定的宣誓书,而在宣誓的当儿,宣誓官的责任则是确保宣誓者清楚并且了解自己所宣誓的内容。他表明,宣誓是一份有法定地位及可呈上法庭作为证据述。他表明,宣誓书是一份拥有法定地位及可呈上法庭作为证据的书面陈述

对于一旦发现宣誓书内容伪造的后果,他说,一旦提呈假的宣誓书,将会被有关单位以刑事法典192条文(捏造假证据)进行调查,或者以193条文(提供虚假证据)提控 在此条文下一旦罪成者将面对被判最高监禁7年,或另加罚款。

所以我在想与其我们一直要求当事者发誓、斩鸡头宣称自己是清白的,不如要求安华、赛夫、纳吉、尼查立一个法定宣誓书以表明自己的清白,若一旦他们被证明是撒谎的,至少他们需要为自己说立下的誓言负责任。要不然如果每个人只要涉案,就发誓说自己没有涉案,那我们还需要警察、法官、法律、检查系统、司法制度来做么?

更可怕的是如果大家都学习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前政治秘书郑文杰为了证实自己的言论属实,甚至动用了5本不同宗教的经书发,到时我们每个人都在比赛发誓,发越多越好,那我们的国家真的就不用警察查案,只需要涉案者发誓就解决了,那我国真的就不用法律了、警察、法官、律师就可以转行了咯!

所以,发誓真的有用么?还是法定宣誓书?涉案者,你自己做选择吧!

Friday, August 22, 2008

你相信,大专法令真的换汤不换药?

5个月前,高教部長拿督斯里莫哈末卡立表示,高教部将会修改大专法令第1516条文,会考虑开放大专生参政与发言的限制。

3个月前,高教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卡立表示,修改后大专法令将会授予大专生更多的结社与言论空间,但是对于参与政党还是有所保留。

1个月前,高教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卡立表示,大专法令经过修改后,已经把不合时宜的条文废除,并将会授予大学校方更多的自主权。大专法令修改后,学生已经可以自由参与任何团体、学生也可以针对有关自己的学术性问题发言,甚至可以邀请政治人物到校园演讲.

听到高教部长的多番言论,一般人应该会觉得修改后的大专法令应该不再是限制大专生、授予大学自主权的法令了,但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修改前的第1516条 文的内容大岗包括了大专生不能够在没有得到大学校长的同意下,对外发言、参加社团、筹款、对任何团体表示支持、反对或同情,大专生只要涉及任何案件,即使 没有被证实罪成,也会直接被停学,大学校长拥有解散任何学生团体的绝对权力,大学校长拥有拟定任何纪律条文的绝对权力,这些纪律条文包括了不能5人聚集在一起、不能拥有扩音器、出席集会等荒谬条文。

而修改后的第1516条文的内容大纲包括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内外任何团体的会员、大学生与国内外任何团体结盟、接洽、大专生被允许针对自身的学术性事项发言或在非被限制的团体或群体所举办的讲座、研讨会表示看法,这些自由限制在国内外的政党、.非法的群体或组织、任何团体或群体被高教部长在为了校园的重要与和谐的前提下认为不适合的团体或群体。而大学校长所拥有的解散任何学生团体、拟定任何纪律条文的绝对权力,皆没有实际修改,大学校长还增添了赦免涉案大专生停学、参政的绝对权力。

除此以外,修改后的法令还把受害群体扩大了,所有不管是全职、业余、远距程上课的学士、硕士、博士学生都受到大专法令的管制。而关于校园自主权的第3条文并没有实际改变,因为部长拥有还是拟定大学方向、发展等的绝对权力,并确保大学是根据政府的需要来执行。部长除了还是牢牢地掌控大学自主权,还增添了决定那些团体适合大学生的权力、可以自己喜好委任更多董事成员、定夺校园行政纠纷的最后权力等。

从修改 后的法令来看,大专法令实际上所面对的问题如校长遴选制度不透明、校长的绝对权力过大、大专生的基本权利被否决,都没有被解决,反而增添了许多新问题的出 现,所有想要进入大专念书的学士、硕士、博士生都会失去基本的言论、结社、参政、集会的自由,校长可能出现双重标准的赦免、部长干涉校政、董事会干涉教务 等问题。除此以外,修改后的所给予的自由是一个粉饰品,因为法令虽然说明大专生可以自由发言、结社,但是又列出了政党、非法团体、部长认为不适合的团体来 限制大专生的自由,所以说到最后大专生还是没有发言、结社、参政的自由,只是从之前需要得到校长的允许到现在需要得到部长的认同,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我 们不禁要思考的是不管你多少岁,难道进入大专就会失去判断力?就要典当国家宪法授予你的言论、结社、参政、集会的基本权益吗?

昨日,高教部長拿督斯里莫哈末卡立再度发表伟论说,1996年私立高等學府法令必須修改,以便迎合国內的私人高等院校发展。他說,一旦修改法令后,高教部將能夠在大专法令下,拨款給(私立高等學府)学生活动及保障學生的权利。

你相信吗?

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件事,香烟不管是light版的、还是super light版的,都是伤害身体、会致癌的,而大专法令也是一样,不管是国立大专修改后的、还是私立大专即将要修改的,都是要限制大学生的自由、干涉校园自主权的,所以唯有废除大专法令,设立学生权益、学术自由保障法,方能还大专校园一个自由开放的天空,不再生产罐头式的大学生。

Thursday, August 14, 2008

缔造多元平等,迈向公民社会

原刊于《民心第四期》

缔造多元平等,迈向公民社会 曾剑鸣、郑屹强

2007年末,隆雪华堂首次推出公民社会奖,一方面鼓励华团跨越族群乡宜意识限制,踏入公民议政领域,另外也鼓励跨族群合作,促进相互理解,共同打造公民社会空间,推进自由与民主实践。

这项奖项获得各界社团与公民组织的肯定,并表示希望此奖项能唤起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关注。

谢春荣(隆雪华堂公民社会奖筹委会主席、民权委员会主席)

1995年学者提出理念、2005年华人文化节开创跨族群参与,至到今天的公民社会奖,华社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华团必须走向开放,对公共事务有更多的认可与参与。公民社会奖是对各团体实践及其理念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但也不乏尖锐争议,唯有不回避,敢于伸张公民议政理念,捍卫自由民主的立场,才会建立公民自主的标杆。

Maria Chin Abdullah (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主席、前妇女发展机构执行主任)

我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不但给予了公民组织肯定与认可,也将会带动了更多的社区组织起来,一起建设公民社会。这能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杨有为(隆雪华堂社会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华社研究中心副义务总秘书)

公民社会本来是学者提出的概念,需要将其落实在民间生活,成为重要的思想概念,帮助推动民主。这个奖项也是对公民社会组织,乃至公民社会整体表现的评估,意在检讨,也在展望未来。另外,重视公民社会也是看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其实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并以此砥砺华团与时并进,不能固步自封,置外于社会变动之外。

V. Gayathry (独立媒体中心执行主任)

我认为隆雪华堂推出这个奖项,是积极的做法,是对公民组织很重要的精神认可。这个奖项不但使公民组织的议题得到关注,也传达明确的讯息,说明这些被提名的议题组织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议题。我衷心感谢隆雪华堂为马来西亚公民社会付出这一份力量。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执行长)

这个奖项提醒了华社必须重建对于公共参与的信念,抛弃依赖政党或族群代表的心态,积极与自发地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关心政治发展。其实早在独立后,华教领导人林连玉为华教奔走四方,与政党对话,就是扮演公民积极参与的角色,当然所谓公共也意味着必须走出族群的限制,关注普遍的议题。

Yohendra Nadarajan(国际特赦组织协调员)

这个奖项是对公民团体的鼓励,也是宣传公民社会理念的很好方式,我希望这会鼓励更多的社区组织成形,积极参与筹划地方性事务,发挥基层民主精神。我希望未来这项奖项能在非中文源流更广泛宣传,鼓励更多组织参与。我认为中文源流团体办这项跨族群的奖项是个很好的开始,能够培养休戚与共的精神,积极关注公共事务,缔造马来西亚人的共通感。

陈松林(隆雪华堂青年团团长)

政治出现变局后,这个奖项正切合时宜,部分非政府成员被吸纳进政党与政府,公民社会的角色更加吃重,要避免出现真空,应该不分党派,监督各方政党表现。因此,该奖将使人们更关注公民社会继续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

黄勇进(前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国内事务处秘书)

我认为这样不分族群的公民社会奖,将能促进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化解各族群公民团体的界线。作为华团,隆雪华堂提出跨族群、推崇普世价值的奖项,我认为这是值得各方学习的地方。

无名者的力量-公民社会奖颁奖礼及专题演讲


敬邀出席公民社会奖颁奖礼及专题演讲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将在2008828日(星期四)举行公民社会奖颁奖礼,本典礼将邀请华团、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关心公共事务人士,同时也开放给社会各界出席,以表扬个人以及团体对于捍卫公民权益,开拓民主空间的贡献。


自由民主的推进与巩固系于公民社会的壮大。隆雪华堂自2008年起举行年度的公民社会奖颁奖,乃是秉持继往开来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公民自主的传统,希望以此鼓励个人与社会团体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共同打造公民社会。


这个奖项也是对公民社会组织,乃至公民社会整体表现的评估,意在检讨,也在展望未来。另外,重视公民社会也是看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其实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并以此砥砺华团走向开放,对公共事务有更多的认可与参与。


举凡马来西亚公民或国内团体皆有资格提名或被提名。本奖每年颁发一次,每一次可表扬最多三个团体或个人,奖项不分排名先后。


公民社会奖遴选委员会将颁布本届公民社会奖的得奖者,所有被提名者将获得颁发奖状以资鼓励,而得奖者将获得5000令吉奖励金、奖杯及奖状。同时,当天也会举行两项专题演讲,剖析公民社会的理念,分析本国的形势与发展,并且点评族群认同与公民社会的关联,希望以此促进各方面的沟通与理解。


详情如下:

日期:2008828日(星期四)

时间:傍晚七时30三十分

地点:隆雪华堂楼上讲堂

流程:

07.30pm 报到及晚餐

08.30pm 颁奖典礼及专题讲座:

  1. 隆雪华堂署理会长陈友信致欢迎词
  2. 公民社会奖筹委会主席谢春荣介绍公民社会奖的理念
  3. 马来西亚公民社会简史
  4. 资深时事评论人李万千先生主讲"族群认同与公民社会"
  5. Amin Iskandar 先生 独唱 "音乐与社会运动"
  6. 人权律师Haris Ibrahim先生主讲"马来西亚今日公民社会"
  7. 评审代表发言
  8. 闭幕音乐Wind of Change

我们希望上述奖项的设立,能够为推动公民社会的健壮,略尽绵力。公民社会的成长有赖不分族群与各界阶层共同推动。谨此希望各界共同参与这项活动,提供意见与指教,就此交换意见,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开放进步!


任何询问,欢迎联络隆雪华堂秘书处曾先生,电话:03-22746645。谢谢!


公民社会奖筹委会主席

谢春荣 谨启


附录一、独立的遴选委员会

主办单位隆雪华堂邀请专家学者与社会贤达,共同组成七人的"公民社会奖遴选委员会",负责审核、提名与遴选有资格获表扬者。遴选委员会的决定将是最后的决定。

以下是本届遴选委员会名单:

1. 谢春荣 公民社会奖筹委会主席、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主席

2. Maria Chin Abdullah 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主席

3. 杨映波 前律师公会主席

4. P. Ramakrishnan 国民醒觉运动(ALIRAN)主席

5. Ragunath Kesavan 律师公会副主席

6. 杜乾焕 前槟州行政议员

7. Hishammuddin Rais 资深评论人


附录二、得奖遴选标准

遴选委员会将根据以下评审标准遴选:

a)坚守公民独立议政之角色,拓展社会自由民主之空间;

b)发挥结社之力量,推进公民团体之结盟,以及跨领域的合作;

c)启发与引领社会创造性的改革实践;

d)推动族群交流与互动。


附录三、获得提名个人与组织

Nominee获提名者

Personal or organization background

个人资历或组织类型

Gerakan Mansuhkan ISA (GMI )

废除内安法令联盟

human rights group

人权组织

Jawatankuasa Khas Semakan Cukai Tanah Negeri Kedah

吉打州地税高涨特别检讨专案小组

Issue based group

议题性组织

David Lim Yong Chew 林大伟

Chairman of Jawatankuasa Khas Semakan Cukai Tanah Negeri Kedah

吉打地税高涨特别检讨专案小组主任

Persatuan Kampung Sungai Terentang Rawang

争取绕道,反对逼迁万挠新村工委会

Issue based community group

议题性社区组织

Suara Rakyat Malaysia (SUARAM)

大马人民之声

human rights group

人权组织

Lim Teck Ghee 林德义

economist , activist

经济学者、人权活跃分子

R. Nadeswaran (Citizen Nades)

The Sun Deputy Editor , special reporting desk, columnist

The Sun 编辑、专题记者、专栏作者


附录四、公民社会奖奖杯释义——无名者的力量

奖杯设计以"人"为构思蓝本。无名者,普遍公民之谓也,既为个人亦为群体,惟自主、自立更生是尚。无名者昂首挺胸,双手托球,体现铁肩担道义,凝聚坚韧不拔的精神。身体的弧形,象征著往前沖跃的动力。

地 球象征全方位视野,敢于跨界实践,不分族群性别宗教的普遍主义胸襟,彰显公民社会平等多元的特质。六角形木质底座宛如磐石,代表民间孕育的源源不绝朴实力 量,是向上跃起的根基。棱角底座与圆形立足点相接,象征理性与感性结合,彰显理性引领实践,情感催化行动,社稷燃点思想热情。

奖杯的整体形象蕴含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地出发,跨界关怀;公民力量,发扬人权",有力地表现了"捍卫公民权益,开拓民主空间"的胸怀。

Sunday, August 10, 2008

第一次感觉到生命中的迷茫、第一次干感觉到很多的无奈感、第一次感到很多的寂寞
我回来了么?我离开了?我到底在干什么?

是时候开始学习新事物了,是时候转换角色了,我不能再是我 。。。。。。。

改变是痛苦的,改变也是一种无奈,但是该变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希望我做到该变、改变

Friday, July 18, 2008

大学自治与民主何处觅?——从保安人员劣行谈起

载自隆雪华堂会刊民心

大学自治与民主何处觅?

——从保安人员劣行谈起

郑屹强

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学生政治协调员

前博大华文学会主席

前博大前进阵线外务协调员

续博大生俞扬阳被保安人员抢夺手提电脑、电话等财物事件后,博大校园再度响起警钟,又有一名博大生李松荣因为被保安人员强行抢夺其书包、学生证后到警察局、保安局报案,结果在4 个月后被校方沿用《1971年大专法令》控告,罪名是对保安人员提出质疑与妨碍官员执行任务。这是非常荒谬的控告,本来李松荣在这件事情上他是受害者,他被保安人员抢夺财务、暴力对待而提出投诉,但保安人员不但没有受到对付,反而是受害者李松荣被提控,施暴者突然变成了受害者。

2002年开始,博大校园几乎每年都发生一宗保安人员暴力事件,从赖康辉、林万腾被保安人员推倒、辱骂为共产党,到俞阳扬半夜在宿舍被抢夺手提电脑、手提电话、mp4播放器等十四件物品,保安人员的做法不但越来越猖狂,而且施暴的保安人员并没有受到纪律对付。直到俞扬阳事件发生后,得到社会人士多番的支持与校方受到压力,保安主任从之前指责俞扬阳电脑拥有色情影片到最后承认其调查手法出现错误,并答应将财物归还给俞扬阳。能取得如此成绩可谓是学生的胜利,校园民主的突破。

多年来校园保安人员都对校园学运分子施展暴力,例如:抢夺财物、强推倒地、掌掴等等。但每次经过投诉、报案后,保安官员都不需要为自己的暴行道歉,甚或被纪律对付或归还抢夺的财物,反而是每次都不了了之。基于每次暴力行动后都没有被对付,校园保安的做法似乎受到认可,所以暴力行动成为了校方对付学运分子的主要手法。

然而,也因为俞扬阳事情让保安人员失去主要对付学生的武器,并对被迫道歉的举动心存恨意,所以,寻找机会反扑以挽回保安人员失去的颜面与权威。就这样李松荣就成为了保安人员反扑的机会。其实,李松荣被暴力对待的事情发生更早于俞扬阳被抢夺手提电脑事件,但是保安人员一直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直到学生在俞扬阳争取事件中得到胜利后,不久就发信控告李松荣,想要重挫学生的锐气,以防这个胜利带动其他学生对于保安人员的权威提出质疑或不再害怕保安人员,使他们失去多年来在学生群中建立的威信。

李松荣事件是校方为保安人员重建威信而准备充足的报复行动。从校方控告的罪名、审讯日期的选定、主控官的选择到甚至发信日期的选定,都是精心策划的行动。李松荣的罪名有别于之前林仕妆、黄思敏被控告的罪名,他的罪名非常小,不像之前的罪名都是关乎基本人权,如:集会自由、言论自由等,而李松荣的罪名只是对于保安人员提出质疑与妨碍官员执行任务,比起之前这是个小罪名。

李松荣会以小罪名控告是否是因为李松荣并没有其他罪名能被控告呢?其实李松荣是博大前进阵线的外务协调员,所参与的集会或校园争取行动不计其数,但校方却以小罪名控告他并非缺乏足够证据,而是可能认为这种小罪名不能像之前所控之罪名般得到大多数社会人士或团体的支持,因为大家都会觉得这只是件小事情、小罪名,而且这也没有关乎基本人权被侵犯的问题,所以会较少关注此课题。但据大专法令所能给于的判决,不关乎罪名大小都是一概处理,所以当大家觉得李松荣的小罪名可能只是会被判罚款或警告罪名时,李松荣被判停学一学期。

除此以外,校方选择了一位被各界寄予厚望的新上任华裔署理副校长担任这件事的主控官。以一般华裔的心态,对于这个主控官人选,都会觉得这位华裔主控官并不会像之前的署理副校长那样下判,可能会因为李松荣是华裔的原因,从中替他说话,以求降低罪名,会轻微下判。

但是,这位华裔署理副校长几乎是让大家大失所望,竟然不明就里,重判李松荣。还有,校方选择的发信与审讯日期都是很微妙的,除了一如以往过短的通知日期外,校方选择了在学生考完试、靠近假期的日期来审讯李松荣,因为考完试后,大多数的学生都回家了,所以碍于学运组织能力不足,根本无法再度如之前般召集更多的学生前来支持李松荣与给与校方施压。也因为施压的力量不足,校方就快刀斩乱麻地下判了,学运组织无法像之前的运动那样施压至校方无限期的展延审讯,只是成功施压展延第一次的审讯。同时,校方也选择了在净选盟大集会、Hindraf大集会在媒体上炒得热烘烘的时期发出信件予李松荣,并在那个时期审讯李松荣,让李松荣的事件无法在媒体上得到足够的关注,因为相对于大集会的新闻,李松荣事件不足于占据新闻大版面,所以校方所得到的压力也变得相对地少。这也是校方按照如意算盘,轻松地重判李松荣的原因之一。

除了校方的精心策划外,这件事也凸现了学运组织在校园内动员能力不足。因为每次校园发生事情,校园组织都非常依赖校外组织的支援与动员,造成这次无法得到大量关注的李松荣事件就让学运组织无法依靠施压行动取得胜利。学运组织也通过这件事情上看到自己组织能力上的不足,加上校园内学生醒觉意识不高,所以在短时间内学运组织没有办法召集更多的学生来进行抗争。而且这件事情上,基于学生醒觉不足、对自身的权益不了解,所以很多学生会把它看成是李松荣个人不与保安合作的问题所造成,而非校园保安人员滥权对付学生的问题。这也是学运组织在进行宣教工作上不足的地方。然而,这件事情上也让学运组织有机会,借以系列事件再度来告诉人们,大专法令的可恶与校园保安人员权力过大的问题。也因为后来李松荣小罪名被下重判后,社会人士开始关注这件事情,学运组织也通过这个关注让人们看见多年来校园保安人员的滥权问题,也因这样策划出版了学生权利手册与推行学生权利醒觉运动。这运动也成功串联了以华裔为主的全国大联谊会与多元种族的全国大专生团结阵线共同推动这个运动。虽然后来这个运动搁置,但也衍生了接下去两个团体想要推动大专法令醒觉运动。

从李松荣事件上,我们可以发现大专法令纵容校方恣意滥权,因恶法助长了校园保安人员的流氓暴力行为,把校园保安人员的权力无限地扩大。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专法令不但打压学生的基本权利,如: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等,也使校园行政威权横行,滋养威权心态。在大专法令下,大专生被当作中学生来看待,当权者否定了大专生的自治能力,所以根本不容许大专生对任何事情提出质疑,即使是保安人员暴力抢夺书包,也不能像李松荣般向保安人员提出质疑,一旦提出就是质疑保安人员,或为了捍卫自己的财物不让保安人员暴力抢夺的话,就是妨碍官员执行任务。大专生连基本捍卫个人权益的空间都没有时;可想而知,大专生在于校园管理、学生福利政策的参与空间更加狭窄。大专生作为校园的主体,理应得到参与校园决策的民主空间,因为校园的政策所落实的对象就是大专生,但却没有空间让大专生发表自己的声音。一流的高等学府的打造,不在于校园硬体设备或外国学生人数,反而是该学府是否正视学生自治能力,提供空间让大专生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决策,推动校园民主化与开放学术自由的空间。

所以说,当高教部长掩耳盗铃地发表“大专法令是让大专生更加负责任”的谬论时,却又高喊说要打造一流的高等学府、提升大专生的竞争能力,这种前言不对后语的话,实在无法让人苟同。如果真的要打造一流的高等学府、提高大专生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废除大专法令,并以提倡校园民主、学生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法来取代之,唯从种种限制中释放学生的创意思维,才能制造出一群不是罐头的大学生。

台灣(臺灣)

7月20日,我要去台湾咯。。。。。回来后再跟大家分享分享。。。。


以下就是台湾版本的台湾的简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

台灣臺灣[2]為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邊的一座島嶼,面積約36,188平方公里,目前由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3]

台灣係由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洋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北迴歸線經過台灣島。全島山勢高峻,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平原狹窄、地震頻繁、溫泉死火山皆多。氣候上屬高溫、多雨,最冷月的月均溫都在14℃以上,年雨量達2510mm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颱風亦常在夏、秋兩季侵襲台灣。由於前述地形之故,所以造成台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區,而自然景觀亦因此呈現多樣化。[4]

台灣至2008年4月底總人口約有22,983,286人,河洛人佔多數,其他尚有客家人原住民外省族群等。文字官方訂為正體中文,語言主要有閩南語台語)、標準漢語(台灣稱國語)、客家語及各族群原住民語言[5]。產業方面則以半導體產業、熱帶農產品等賺取外匯,目前朝向奈米科技光電發展[6]。進口則以能源為主,目前亦極力推動觀光事業。


名稱由來

台灣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中之一為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意為對外來者的稱呼[7];荷蘭時期稱台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台員」、「大灣」或「台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的台南地區,後來演變為整座島嶼的名稱。另外日本古代對台灣稱呼為高砂[8]

台灣有另一個名稱叫「福爾摩沙」,在16世紀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面時,從海上遠望台灣,發現台灣島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為『島嶼』之意,故翻譯為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取葡萄牙語「Formosa」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台灣的主要稱呼。 [9]

台灣正式名稱為臺灣,而「臺」為正體字,但與「台」通用,現今民間與媒體多用「台灣」[10],在部分官方文件中也使用「臺灣」[11]。而中華民國總統府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亦曾在陳水扁的第十一任總統任期內在官方名稱加註為中華民國(台灣)[12]不過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後,這些網站上的括號「台灣」加註已陸續去除。[13]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經常使用島上最大都市和中央部會所在地台北代指台灣。

自然地理

主條目:台灣地理


中國大陸 東海 日本琉球群島
東海
中國大陸 台灣海峽
廈門
北 太平洋
西 台灣 東
南
南海 巴士海峽
菲律賓群島
太平洋


台灣西臨台灣海峽,距中國大陸福建省平均約200公里。北邊隔東海日本琉球群島相接。東邊為太平洋。西南邊是南海,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菲律賓相鄰。在西太平洋地區由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琉球、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位於東亞島弧中央,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14]

目前台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區時國家標準時間)。[15]

島嶼的生成

台灣島地圖
台灣島地圖
主條目:台灣地震列表

台灣島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擠壓產生。分別是屬於大陸板塊歐亞板塊,以及屬於海洋板塊菲律賓板塊。擠壓的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板塊西邊,歐亞板塊沉入菲律賓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板塊沉入歐亞板塊下方。擠壓作用使得台灣島逐漸隆起,並且在台灣的南方形成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與呂宋島弧,以及在台灣的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16]

台灣島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花東縱谷將台灣島一分為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板塊,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之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脈[17]。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導致了山脈西側沖積平原的誕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了火山群與頻繁的地震

地形

主條目:台灣山峰列表

台灣全島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公里,含澎湖群島總長約1,520公里,面積約35,915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巖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台灣各條溪流上游。

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合稱台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不僅是台灣第一高峰。在日治時期亦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灣島亦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這些山地與丘陵共約佔台灣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平原盆地雖狹小分散,卻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區的泰源盆地[18]等。嘉南平原位於台灣南部,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東北部的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台地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水文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

台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

台灣地區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時期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1957年間,將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逐步實施,防洪工程之重要性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1985年推行之12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1991年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6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氣候

主條目:臺灣氣候

由於北迴歸線通過台灣島中南部,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北部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5月9月是台灣的夏季,每日氣溫經常可達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氣溫達到28度。冬季時間短,氣候也較溫暖,1月平均氣溫為14度,但在合歡山玉山雪山等山區地帶仍然有降雪的機會。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為2515毫米,但是伴隨著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台灣島經常有颱風經過,6月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臺灣。颱風為台灣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人文地理

台湾區域(東沙群島、南沙群島除外)
台灣區域(東沙群島、南沙群島除外)

包括台灣本島與附屬的22座小島,以及台灣海峽澎湖群島的90座島嶼。目前台灣本島約佔中華民國實際行政區域面積之98%,其約位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其中北回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鄉與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等地 。其最大城市台北中華民國首都的所在地。台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基隆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而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而地位未明。

至於台灣海峽西側的馬祖金門烏坵屬於福建地區。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太平島中洲島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19]

世界遺產潛力點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於國際社會的現實,中華民國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目前台灣沒有任何地點或景觀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於2003年評選出蘭嶼棲蘭檜木林區太魯閣峽谷、金門島阿里山森林鐵路金瓜石聚落、紅毛城及週邊地區、三義舊山線鐵道、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陽明山國家公園卑南遺址玉山,共12處具有登錄為世界遺產潛力的地點及景觀,包括5處自然遺產、5處文化遺產、2處複合遺產,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20]

歷史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的月形狀石柱考古遺址。1896年間攝影。
台灣原住民卑南族的月形狀石柱考古遺址。1896年間攝影。
主條目:台灣歷史

17世紀以前

主條目:台灣史前時期

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開始有人類居住。較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21]。《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不能肯定這些中國古籍中的記載的地名就是台灣(參見夷洲流求國)。

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16世紀前地圖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16世紀前地圖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而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在也於16世紀以前就存在於台灣島上,這些原住民分佈於台灣全島,屬於南島語系。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22]

到了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在內的海盜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並將台灣作為躲藏地點。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然後再到台灣,成為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東亞與發現台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台灣的實質關係僅止於用鴉片來交換一些原住民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直到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

大肚王國

主條目:大肚王國

大肚王國(Kingdom of Middag)為16世紀中期臺灣原住民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準王國」,部落共主稱為大肚番王。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台中縣,以及彰化縣南投縣的一部分。大肚王,或稱大肚番王,荷語稱為Keizer van Middag,意為白天之王。該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

荷西殖民時期

熱蘭遮城,1875年作品。
熱蘭遮城,1875年作品。

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起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為統治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中國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遷往台灣開墾。1626年至1642年,台灣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占領[23],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與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之為「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之後又佔領蛤仔難(今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位於今紅毛城原址)。

約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1640年繪。
約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1640年繪。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荷蘭人對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日本政府陰謀,引起日本鎖國政策(只有清朝與荷蘭例外)。為了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荷蘭人於1642年攻佔了西班牙的占領的雞籠地區,趕走了西班牙人。

荷蘭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占領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貿易據點的樞鈕,台灣據點成為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據點的第二名,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

由於苛徵與限制,使得原住民在1635年1636年,分別發起麻豆溪事件蕭瓏事件兩次大型反抗。到了1652年,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也對殖民者展開大規模的反抗。平息之後,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範反抗事件。隨後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灣。1661年,由鄭成功所領導的鄭軍圍攻熱蘭遮城,並於1662年2月攻下,結束荷蘭統治。

鄭氏治理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軍圍降荷蘭之部隊,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12月13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後,其子鄭經繼位後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外人以東寧王國稱全台。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台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24]。 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鄭經死後,經過政變,鄭成功之孫克塽繼位,於1683年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軍所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員雖曾建議放棄台灣,但康熙仍將台灣劃入清朝版圖,歸福建省管轄。[25]

清治時期

主條目:台灣清治時期
沈葆楨於1874年於台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沈葆楨於1874年於台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將領施琅1683年攻取台灣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迄,實質統治臺灣的時間計212年。

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是台灣有史以來首次被收編為中國的一部分。在17世紀初 期清朝政府起初對於台灣的統治採消極政策,治台政策盡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強制 遣返大陸原籍,再對大陸人民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中國大陸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 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26]。由於初期清廷從大陸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台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朱一貴事件1786年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到了18世紀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而此台灣移民又以漳州人與泉州人居多。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而相繼發生泉漳械鬥武裝衝突爭執。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兩方爭鬥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間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經19世紀末期兩族群許多地方仕紳努力,才逐漸有所改善。不過到如今,族群分立觀念仍多少還是受其影響。

19世紀中葉以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中國,台灣在1860年起,開放部分港口開放對外通商。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動。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1874年,日本藉台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27]。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台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台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楨來台,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台灣行政、以積極政策使台灣發展。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隨後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28]。這都讓清朝更加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設立台灣省[29],並由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

1884年中國與法國因越南的戰爭爆發,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臺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 臺。1885年清廷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臺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臺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臺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 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臺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基隆港到新竹,臺灣與福建之間的第一條電纜被鋪設,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 構,使台灣在短短五年間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30] 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台灣省財政負擔大幅增加,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而後至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台灣巡撫。時已正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由於1894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日本政府。台灣人建立台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青天白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但在器械不夠精良和列強認為台灣民主國並沒有完全脫離跟清朝的關係下(國旗與清朝國旗對應,並追隨清朝,年號「永清」),並沒有幫助台灣民主國,日軍於貢寮登陸,台灣民主國兵敗如山倒,日本接收台灣。

日本統治時期

1911年時的日本地圖,其中包括台灣
1911年時的日本地圖,其中包括台灣

台灣日治時期為1895年1945年之間台灣被日本管轄的時期計50年。

1894年日本接收台灣初期,台灣官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造成14000名台灣兵勇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31]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軍人為台灣總督,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日本以保甲制度管理台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台灣政局趨轉穩。

1908年,鐵路縱貫線全線貫通,讓過去台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本政府 ,田健治郎被派任為殖民地台灣的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並大量開採台灣自然資源,如金銅煤礦、森林、樟腦蔗糖稻米食鹽等,用來作為日本重工業的發展(農業台灣;工業日本)。同時,日本重新劃定台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區域都市開始進行「市區改正」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台灣常見的清末閩南地區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洋化,並規劃全台道路橋梁、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公家廳舍等。

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巴洛克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
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巴洛克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

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對台灣人進行殖民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台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台灣人仍有差別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在山區 設番學校,平地設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台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台灣的富家子弟。但日治時代的台灣 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台灣人在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台南市律師湯德章等,殖民政府對推廣台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32]

台灣人民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以中、南部地方勢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西來庵事件,還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但最後都以被鎮壓瓦解或被誘導歸順收場。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台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力道而逐漸消沉。 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台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台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的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了台灣首次選舉。1930年4月10日八田與一規劃監造的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全台灣第一、日本第一、亞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台南州地區多達150000甲的土地擁有充沛水量。

台北大空襲的城內彈着略圖
台北大空襲的城內彈著略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為加強對台灣的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第二階段是1941年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台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盤接受日化生活[33] 。另外日本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台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投入中國東南亞戰場,並在脅迫、欺騙或是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徵集許多慰安婦

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受波及的台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34]。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受降典禮,並開始了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作業。

台灣戰後時期

主條目:台灣戰後時期
台北街頭慶祝光復情景,當時不熟悉中華民國的臺灣人將國旗左右弄顛倒。
台北街頭慶祝光復情景,當時不熟悉中華民國的臺灣人將國旗左右弄顛倒。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日本降書》,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何應欽接收台灣,而後設立由陳儀出任台灣行政長官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由於接管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不當引發民怨,加上戰後經濟崩潰與惡性通貨膨脹及原本住民與外來住民之間不平等差異等,最後在1947年初,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國民政府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此事件埋下後來族群與黨派對立與台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蔣公塑像」成為蔣家政權影響台灣的歷史象徵,並成為日後去蔣化之社會議題
「蔣公塑像」成為蔣家政權影響台灣的歷史象徵,並成為日後去蔣化之社會議題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國共內戰戰敗而撤退至台灣。由於解放軍仍持續攻擊國軍,從1949年10月24日渡海進攻大金門的古寧頭戰役開始發生不少大小規模的慘烈戰役,直至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國軍一方防衛成功,使得雙方暫時停火。之後經過二年(1960年),與往後1965年間偶發零星小戰鬥,此軍事衝突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宣告兩岸對峙時代結束,台灣海峽危機得以正式終止。[35]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當時總統蔣中正凍結憲法,並於1948年5月10日公佈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5月20日施行戒嚴令,展開長期的戒嚴白色恐怖時期。之後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專政體制,並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現代台灣地圖
現代台灣地圖

1950年代,臺灣開始實行地方自治,縣級以下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及省議會由公民直選產生。政府開始一系列扶植農業的政策,台灣省省主席陳誠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穩定農業。在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了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1953年,臺灣經濟已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由於日治時期的基礎、中國大陸來臺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及美援等因素下,臺灣經濟逐步走向迅速成長。

1960年代,臺灣的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因此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3年,工業佔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逐漸超過農業。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對臺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中沙大橋屬於中山高速公路的一個環節,象徵十大建設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對台援助的情況
中沙大橋屬於中山高速公路的一個環節,象徵十大建設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對台援助的情況

1970年代台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由於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以穩定經濟發展。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續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1978年蔣經國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擔任了第六並連任第七任總統,並持續發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過仍有特務政治情形。台灣的產業形態也由以農漁業為主順利轉型為以工業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為主,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所得與生活水準均有顯著提升。

1971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宣佈退出聯合國[36] ,此後各國陸續解除邦交關係。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台灣的黨外團體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進行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也引起社會注目。[37]

1980年代,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台灣被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股市指數曾高達萬點,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台灣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此時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臺灣達到新興工業國家(NIEs)水準。

隨著民主運動的蓬勃展開,與1986年戒嚴狀態下政府仍默許民主進步黨成立。由於在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的相繼爆發,以及黨外人士的抗爭與民主訴求,終於在1987年7月14日總統蔣經國頒佈宣佈「解嚴」。隨後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及國會改革。蔣經國在1988年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

中國大陸地對空飛彈在臺灣海峽的覆蓋範圍
中國大陸地對空飛彈在臺灣海峽的覆蓋範圍

1990年代台灣進一步落實民主街頭抗爭成為台灣日後自由民主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綠色運動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李登輝於1990年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總統選舉當選之後,仍持續推動民主化與台灣本土化政策,在任內陸續推動六次修憲。 1990年大學生發起三月學運,李登輝總統認同此學運並宣佈修憲及改選國民大會,在1991年5月1日宣佈結束「動員戡亂」,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之後決定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實施,台灣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見端倪。

1995年中國大陸在接近台灣的島嶼舉行一連串攻島軍事演習與飛彈試射,讓海峽兩岸緊張關係升高到極點,造成當時台灣人民一股恐慌現象,美國為此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灣海域確保台灣海峽平靜。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與連戰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職位,也是中華民國史上首次真正民選的正副總統。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行政區的過度重疊而通過了將省虛級化(精省)[38]1999年,李登輝總統受訪提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再使兩岸緊張關係提高。1999年9月21日發生芮氏規模達7.3的大地震,此為20世紀末期台灣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

新紀元開始,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紀錄。於2001年1月1日,廈門與金馬小型三通實施,首度實現兩岸小規模的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郵。200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2年8月,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台灣、中國大陸及美國各界的爭議。2003年3月14日台灣的首例非典型肺炎引發SARS風波,使得全台灣產生恐慌浪潮,創下台灣1949年以來,醫院封院、街坊封樓、醫院外全面發燒篩檢的首見景況。2004年第三次總統直選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陳水扁競選期間發生槍擊案引起社會廣大的爭論。2005年6月立法院預算審核通過新十大建設2006年9月9日,因民進黨執政政府爆發多起弊案,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反貪腐大遊行,台灣社會產生了廣大政治對立並產生了許多特殊次文化效應。2008年3月22日,由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第十二任正副總統,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第二次政黨輪替。

生態

野生的台灣梅花鹿已經絕跡
野生的台灣梅花鹿已經絕跡

台灣位於亞熱帶熱帶,以及大陸海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的台灣利於生物生存,台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形成為島上的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會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39]。流經菲律賓、台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遊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

台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響。海拔1500公尺以下是闊葉林,1500公尺以上則是針葉林,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的棲息地[40]。台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少數區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溼地與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熱帶季風林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的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平地森林中。

有台灣國寶魚之稱的台灣鮭魚
有台灣國寶魚之稱的台灣鮭魚

由於人為的破壞,帶給了臺灣部分物種的負面影響,有的甚至瀕臨滅絕或已滅絕。如:福壽螺吳郭魚這兩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的制衡下,過度繁殖,導致台灣原生的田螺鯽魚大為減少;17世紀時曾經滿山遍野的台灣梅花鹿,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日本等地,以致於目前野生的台灣梅花鹿已經滅絕。

為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7座國家公園。另有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新地點研議中。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19個自然保留區

政治與法律

  • 以下以台灣的政治與法律現況概要為主,其政治歷史與詳細狀況請參見主條目

台灣政府今於現實情況而言通常是指統治台灣地區與金馬兩縣之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其政府體制具有內閣制總統制混合的性質。台灣地區現今最高統治者是中華民國總統,任期4年,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符合資格公民選舉產生,為國家元首與三軍的最高統帥,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對外則代表國家行使權責,並對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且直接任命行政院長[41],另外亦於現有區域內實行地方自治,並可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與部分公職人員,並自1987年解除戒嚴令以及解除黨禁之後,政府不限制人民團體成立政黨與個人政治主張,台灣政黨林立[42]

台灣省曾為中華民國省級行政機構統轄大部分台灣地區,自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省虛級化措施之後,至今台灣的省級單位雖然依舊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轄機關皆併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業實質上已無省的存在。中央部會、總統府與五院等位置皆在台北市

台灣地區所通用曆法主要為西曆,民間亦通行農曆,並以民國紀年西元紀年並行使用。今台灣法律除了中華民國憲法及適用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外、尚有法律命令三個層級,其中,仍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所有規範皆不可違背在其上位階的規定。

島上人民依憲法享有言論自由且民主政治運動澎湃,各人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張。台灣廣泛受到爭論的政治問題是台海問題 與統獨問題,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場分為(通稱泛藍陣營)、(通稱泛綠陣營)兩派,因為外交情勢及環境綜合考量,人民基本態度為盡量維持現狀為主[43]

國際交流

自從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使台灣的國際空間銳減。同一時期,由於台灣在經濟發展上漸有成績,漸漸使中華民國政府轉向以經濟援助一些小型發展中國家以謀取外交地位,在李登輝時代政府稱之為務實外交。民進黨執政後,中華民國的外交仍有很強的經濟援助導向。除此,自1993年起, 實際管轄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聯合國,該政府同時透過於聯合國擁有會員國的外交邦交國,以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名稱重返聯合國及其周圍組織,不過因 為台灣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世界上各種國際組織的參與在以聯合國主權國名義為前提下使台灣加入各種國際組織的困難度極高。

人口與族群

台灣原住民之魯凱族的頭目。拍攝於其拜訪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之時,約在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原住民之魯凱族的頭目。拍攝於其拜訪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之時,約在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目前總人口約2295萬人(2007年12月統計),可分為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或稱河洛人,俗稱臺灣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約占總人口2%[44],其餘絕大多數為漢族。其中又分為「本省人」(86%)以及「外省人」(12%)。本省人主要為福佬人(73%)和客家人(11%),已經在台灣生活許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來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遍布於北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鶴佬人則平均分佈在臺灣各縣市。

台灣族群分布比例
台灣族群分佈比例

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以及生活水準的提昇,吸引世界各地許多族群來台工作,其中以東南亞人民為主,例如一些外籍勞工(如:泰勞、印尼勞、越勞)、幫傭看護(如:菲傭、印尼傭、越傭)等,還有一些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偷渡者。近年來,部分台灣男子以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女子為結婚對象,在台灣一股稱呼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陸新娘」(中國大陸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經隱然形成。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稱呼她們為新移民女性。由於台灣人與東南亞國家人民通婚(大部分是台灣男性和東南亞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謂的第五大族群或新住民的稱呼。

目前中華民國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共有14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了原統稱為高山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年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泰雅族劃分出來,而撒奇萊雅族由阿美族劃分出來。屬於平埔族的則有邵族噶瑪蘭族也獲得承認。至於其它平埔族族群劃分雖已有學術研究,但官方尚未認定。

語言與文字

文字上,台灣使用傳統的正體中文(即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地區則使用簡體中文)。由於義務教育的落實與戰後初期的強制推廣,官方語言國語是目前台灣最通行的主要語言,另外次要常見的語言為閩南語客家語,由於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教育,且因日本曾在二戰前統治臺灣的影響使年長者普遍可使用日語,因此常見使用外國語言為英語日語,本土語言與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這些外來語,即使台灣使用與其他華人區域使用相同語言,但仍有相當不同差異[45]

台灣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語言、方言與外來語言。如臺灣原住民各族的語言(以高山族為主)、方言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與客家話為大宗,而平埔族由於與漢人通婚,加上生存壓力,其語言大多已幾乎消失殆盡。[46]

兩岸語言差異

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的國語是以北京話為基礎,但由於國語已經在台灣地區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以致於漸漸與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出現差異,部分語音因與臺灣本土語言相互影響,造成捲舌音、兒化韻逐漸消失等等。

在中文辭彙上亦與中國大陸多處不同,有些來自台灣本土語言或外來語的新辭彙(主要是閩南語日語):「槓龜」(沒有收穫)、「衰」(倒楣)與「歐吉桑」(男性長輩,日文:おじさん)、瓦斯(煤氣,日文:ガス)、黑輪(關東煮,日文:おでん)等等,有些則是因為兩岸分治後交流變少,造成了用詞習慣的差異,例如:中國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於是有語言學家因此稱之為台灣國語台灣華語(南方方言尤其是江浙方言的普通話發音,「原子筆」為佐證。

教育與學術

主條目:台灣教育

台灣現行學制為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的義務教育,高等中學3年制(含高等職業學校)、普通大學4年制,而師範、法律(僅東吳大學,其餘大學仍為四年制)、建築系所為5年制、牙醫系為6年制、醫學系為7年制。另有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二技)與四年制技術學院(四技),大學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博士等研究人才。

在高級中等教育方面,可分為強調綜合理論與道德素養的教育的高級中學與以技職教育為方針的高級職業學校(皆為三年制)。[47]

另在非正式教育機構還有2─6歲學前機構幼稚園,訓練學生加強某特定科目的補習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社會教育方面,台灣終身教育風氣盛行,各地都有專為成人教育設計的學院機構。技術教育方面,台灣有隸屬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中心與民間各類語言或電腦等學習機構。由於網路發達,因此不少機構及坊間開辦網路教育,以建構網路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進而帶動網路學習[48]

文化與傳統

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
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
主條目:台灣文化

本土文化

以河洛人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臺灣島上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49]。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歐美對台灣的深刻影響,臺灣文化也染上了日本、歐美等地區的印記。

與曾經受到文化大革命洗滌和蘇聯文化影響的中國大陸相比,臺灣文化具有更鮮明的中國傳統色彩。很多在中國大陸已不被熟知或消失的中國傳統習俗在臺灣得到了傳承。在漢民族之間,家族成為社會組織中重要的單位,祖先崇拜等傳統性家族儀式現在依然發揮重要的作用。

鹽水蜂炮
鹽水蜂炮

以傳統的農曆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臺灣屬於國定紀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火旁龍鹽水蜂炮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燒王船、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等等。由於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陸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的城隍媽祖關帝君祭典活動成為台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台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台[50]。在神祇誕辰則常出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取代趨勢。

年長民眾盛行採信農民曆,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子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準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51]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過年期間會依農民曆所載沖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穫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外來影響

在外來文化中,以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遊戲Cosplay等,且目前臺灣有十幾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稱之為哈日族[52]

歐美文化也對臺灣影響不少。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的扮演了默默紮根角色,如台語詩歌的改編,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的影響。[53]

藝術

主條目:台灣藝術

國府遷臺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以灌輸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台灣解嚴後,以中華文化思考受到質疑,多元文化思想也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去中國化浪潮[54]

文學

主條目:台灣文學

在國府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的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是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則有《臺北人》、《家變》等。1960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終致在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引發了鄉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更加多元化。近幾年,伴隨網路的興起,網路文學成為新的風潮。

美術、戲劇與音樂

主條目:台灣音樂

1950年代,臺灣的畫壇主流以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 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二戰后,一方面在政府的領 導下,國劇(京劇)等大陸劇種在臺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最具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台灣光復早期,臺語歌曲一度流行,音樂界也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卡西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台灣也十分盛行,如台語歌后江蕙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行一時,其代表人物是有亞洲歌后之稱的鄧麗君。近幾年臺灣已經成為世界華語樂壇的中心,周杰倫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成為了樂壇的重要力量。

電影
主條目:台灣電影

國府遷臺伊始,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臺語片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製作的電影也在臺灣廣受歡迎,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好萊塢等洋片的大舉進入,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

媒體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但當時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國民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晶晶》,是為臺灣的第一部電視劇。同時楊麗花葉青歌仔戲與布袋戲也紛紛登上螢幕。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有線電視臺,隨后在1998年又開放了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民視。而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了公視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臺。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成為第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為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廣等之外,飛碟電台KissRadio等亦成為重要的廣播電臺。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台灣意象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年初舉辦「尋找台灣意象」系列活動,係作為定位「台灣國家」品牌的一個起點,希望透過全民參與凝聚共識,發掘台灣許多美好而獨特的風貌。由民眾和網友以手機票選和網路票選出足以代表台灣的「台灣意象」24名[55],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為主題舉辦台灣意象徵圖活動[56]向民眾徵圖。

依票選名次分別為布袋戲玉山台北101台灣美食台灣鮭魚台灣島嶼圖阿里山花蓮太魯閣原住民圖騰雲門舞集總統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戲廟會野百合高雄愛河蝴蝶蘭晶圓圓山飯店鳳尾蝴蝶台灣獼猴24小時的生活元宵花燈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有KTV小綠人慈濟、台灣人的精神、淡水

宗教

臺灣佛教知名廟宇:萬華龍山寺
臺灣佛教知名廟宇:萬華龍山寺

臺灣人民對於各類宗教信仰接納度頗高,且政府與宗教之間屬於政教分離狀態,舉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隨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與道教(包含民間信仰)為台灣兩大宗教,而其它宗教雖然較不普遍,但也擁有不少的信眾,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一貫道,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台灣也各有不少的信徒,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著媽祖土地公關公城隍孔子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他們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為多神教,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然而在原住民部落則普遍信仰基督教。在台灣,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比方說舊曆(俗稱農曆)正月6日三峽祖師廟清水祖師誕辰祭典、3月23日的媽祖誕辰,5月10日的東港王船節,7月15日的中元節和10月22日的青山王誕辰;每逢這些節日皆有許多民俗活動傳承舉辦著,熱鬧者更可達兩天三甚至更久。[57]

經濟

主條目:台灣經濟
台北101大樓是目前全世界使用中最高的摩天大樓,並在台灣意象活動獲選為第三名。
台北101大樓是目前全世界使用中最高的摩天大樓,並在台灣意象活動獲選為第三名。

臺灣經濟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4。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地區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6年已成長至16,030美元。

經濟發展

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食糧生產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58],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為南進基地,因此在台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國民政府遷台後,將臺灣視為武力反攻大陸的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穩定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為了增加出口換取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到了蔣經國時代,為擺脫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台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設立中國鋼鐵、中國造船(今台灣國際造船和中國石油(今台灣中油)等大型國營企業,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台積電聯華電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臺灣成為NIEs國家。並於於1995年2月國科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之後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園區分佈於台灣中部的臺中縣市及雲林縣三縣市。

為接續蔣經國「十年經濟建設計劃」,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只維持了近3年之久,但也率先開啟了台灣財政赤字之大門。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副總統候選人呂秀蓮當選,政黨輪替所造成的政經效應導致隔年經濟首次出現1947年以來的負成長。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的電子工業多為ODM,除宏碁現為世界第三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為世界知名高級腳踏車品牌外,華碩友訊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未來仍有發展空間。中華民國政府至今(2008年)沒有完全打開台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此外,民進黨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設,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產業的養成。

經濟結構

台積電位於南科 的晶圓廠,科學園區建設為台灣經濟轉型高科技國家的象徵
台積電位於南科 的晶圓廠,科學園區建設為台灣經濟轉型高科技國家的象徵

臺灣經濟是全球第15大的經濟體系,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與日韓以財閥為主體截然不同。

經濟結構已經逐漸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逐漸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的問題。

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部件都由台灣生產。對外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對象,2006年進出口貿易前十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洲

另有部分轉向歐洲東南亞市場,臺灣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此外,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的臺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

交通

主條目:台灣交通

鐵路

台灣高鐵700T型列車
台灣高鐵700T型列車
主條目:台灣鐵路

台灣的主要鐵路是由國營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營運。台鐵的路線主要包括西部幹線北迴鐵路南迴鐵路東部幹線。合計環島一周。主要的列車型號包括負責長途客運的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及負責城際通勤運輸的區間車等。

大台北地區交通樞紐—台北車站
大台北地區交通樞紐—台北車站

在臺北都會區,捷運也是主要的鐵路運輸。第一條捷運是1996年3月28日木柵線,至今已經形成雙十字路網。高雄捷運紅線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車。

2007年2月1日,臺北市到高雄市左營的台灣高鐵開始營運。臺灣高鐵是規模龐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建設案。其車體技術採用日本新幹線系統,但軌道卻是歐洲系統,是日本新幹線系統第一次在非日本區域商業營運。從臺北高雄只需90分鐘。高鐵的出現衝擊了臺灣航空業的經營。

在臺灣糖業與林業的繁盛期,還有專門的的糖業鐵路。但在1980年代後,這些糖業鐵路基本都停止運營。目前,臺灣還有兩條高山鐵路,即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

公路交通

主條目:中華民國國道

臺灣在基隆到高雄之間修建有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以及台北至蘇澳的蔣渭水高速公路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佈全島,許多客運公司專門經營在各大都市間的客運。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臺灣汽車客運負責。

至於長途運輸方面,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為號召,大量搶佔原本由台汽一家獨占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台汽民營化,並更名為國光汽車客運。目前台灣的長途公路運輸以國光客運和統聯客運為市場龍頭。

空運

台灣目前有台灣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台中清泉崗國際機場三個大型國際機場。在臺灣島內的各大都市間與臺灣本島和各離島之間,都有飛機穿梭。台灣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華航空公司長榮航空公司。除此之外,還有遠東復興立榮華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運

基隆港
基隆港

台灣主要的國際商港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蓮港蘇澳港。另外還有較新的台北港和歷史悠久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負責台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櫃裝卸[59]

目前在臺灣本島與澎湖、金門等離島之間,船舶依然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臺灣到澎湖列島之間的船舶有台華輪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滿天星客輪(嘉義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東富崗港蘭嶼綠島之間也有航班。臺灣本島到金門之間的航班則是從高雄港出發的金門快輪。臺灣本島到馬祖之間,則有從基隆港出發的台馬輪合富快輪。另外可以從金門直接搭船前往中國大陸的廈門

體育

主條目:台灣體育
台北小巨蛋為台北市在21世紀第一座興建的國際級體育館,最多可容納15,000人
台北小巨蛋為台北市在21世紀第一座興建的國際級體育館,最多可容納15,000人

由於中國大陸在國際場合上不斷施壓的結果,至今台灣多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參加國際體育競賽,目前台灣實力較具國際水準的項目包括棒球壘球跆拳道撞球桌球羽球網球軟式網球射箭射擊等。2004年雅典奧運靠著跆拳道選手陳詩欣朱木炎奪下奧運參賽史上首兩面金牌。2006年成棒隊在杜哈亞運拿下了第一面亞運金牌。2009年於高雄市舉辦的世界運動會,將成為台灣首次主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詳見:中華台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

棒球

主條目:台灣棒球史

棒球可說是台灣最為受歡迎的運動,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由日本引進台灣。自從1968年台東縣紅葉少棒隊擊敗來訪的世界少棒冠軍日本隊後,開啟了台灣三級棒球的黃金時代。[60]1990年中華職棒正式成立,台灣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地區。之後一度因爆發簽賭打假球事件及台灣大聯盟的成立,導致觀眾人數銳減,但在2001年主辦第34屆世界盃棒球賽並奪得第三名後,台灣棒球的熱潮再現。在經過數年的棒球熱潮後,中華職棒的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現大幅衰退,一般認為與王建民掀起台灣球迷收看大聯盟的熱潮,進而體認到台灣職棒競技水準與國外的差距,加上認為中華職棒對自身問題(如成立二軍、球員待遇等)不能反求諸己所致。

早在日治時期就已有台灣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綽號「人間機關車」的吳昌征能投善打,於1995年進入日本職棒名人堂198090年代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因為在日本的優異表現,被稱為「二郭一莊」。近年來則有許多球員赴美打拚,目前已有陳金鋒曹錦輝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等人曾經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舞台。